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祭熊

祭熊

图腾崇拜遗俗。流行于今内蒙古和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和部分鄂温克人地区。来源于对熊的敬畏。其俗:凡猎到熊后,要假装哭泣将它抬回来,快到※“乌力楞”(家族公社)时,猎手们模仿乌鸦发出“嘎嘎”叫声,人们闻声,知道打到熊,即出来迎接。熊肉由全“乌力楞”共食,吃时,又发出嘎嘎声,并说“是乌鸦吃你的肉”,“不是我族人吃你的肉”。吃尽肉的熊骨不能乱丢,集中起来送到猎取该熊的户,用草包好,象送葬一样抬到打死它的地方,挂在树上风葬;这时又说,“不是我们有意杀了你,是误杀了你”,“不要降祸于我们”,“要保佑我们多获猎物”之类的话。两族民间皆认为,所以如此,因熊原来是人,很早以前他们是不猎取的,后来虽猎取,但要举行祭祀仪式,并有许多习惯禁忌“:打死熊不能说它死了,应说是睡熟了;剥熊皮时要先割其睾丸挂在树上,其脖子不能任意割断;心、大脑、食道、眼睛、肺、肝等不能吃,要留下风葬;鄂温克人还把打死熊的枪称“呼翁基”(打不死任何动物的工具),把切熊肉的刀叫“刻尔根基”(什么也切不断的钝刀);等等。分配熊皮也有一套仪式,在鄂伦春族中是一人拿着熊皮挨户到“乌力楞”各家,意为与各户告别;每到一家,进去前先学“乌里”鸟的嘎嘎叫声,这家人闻之在内也嘎嘎叫,表示欢迎,到最后一家若有老人,熊皮即给他,如无,再回走,遇到有老人的户给之。

猜你喜欢

  • 海古拉

    阿古柏反动政权军官。一译哈克·库里伯克。乌兹别克人(一说塔吉克人)。※阿古柏第三子。清同治三年(1864)十二月,随父侵入新疆喀什噶尔(今喀什)。光绪三年(1877)春,受命守托克逊。清军进剿,逃喀喇

  • 舍利军详稳司

    见“舍利”(1467页)。

  • 旗下人

    见“旗人”(2460页)。

  • 步落稽

    即“稽胡”(2512页)。

  • 奉使车臣汗记程诗

    书名。清代蒙古族诗人※延清(1846—1918)的代表作。3卷。收诗392首。光绪三十三年(1907)九月,喀尔喀车臣汗郡王札萨克多罗贝勒蕴端多尔济病故,次年正月,翰林院侍讲学士延清奉命前往车臣汗部致

  • 慧成

    ?—1864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姓戴佳氏。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1840)累官署理藩院左侍郎。二十一年,充殿试读卷官,与大学士王鼎赴河南查办祥符决口事。二十二年,署东

  • 哈儿速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满洲源流考》作哈尔萨卫。嘉靖(1522—1566)间设。

  • 永昌南窝布朗族起义

    元延祐五年(1318),云南永昌(今保山)南窝布朗族阿都众、阿艮等率众起义,杀镇将,夺驿马。云南省遣参政汪申奉右丞朵尔只前往镇压,官兵所到之处,肆意杀掠。次年五月,义军因寡不敌众,避走箐楼,阿艮降,余

  • 赤嵌城

    17世纪初荷兰侵略者在台湾构筑的侵略据点。天启四年(1624),荷兰殖民者被明朝军队逐出澎湖后,转移侵占台湾岛西南沿海地区,为立足台湾,先在安平的一鲲身构筑热兰遮堡。翌年,荷兰侵台新任长官宋克为在台湾

  • 阿布拉

    清代新疆和田伯克。维吾尔族。和田人。初为玉陇哈什四品伯克。道光六年(1826)夏,附张格尔反清,率众陷和田,受委为和田阿奇木伯克,翊戴约霍普为“和田王”。翌年春,以清军压境,被迫集诸伯克擒约霍普及其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