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里
见“埃勒”(1801页)。
见“埃勒”(1801页)。
唐代西洱河地区小王国名。为六诏之一。施望欠为王,曾与邆赕诏王咩罗皮同伐南诏王蒙归义(皮逻阁),战败,退保牟苴和城(今邓川县城东北青索乡,又名史郎川)。南诏复进兵,部众溃,仅率家族之半,西走永昌(今云南
原始宗教形态之一。在母系氏族社会晚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对偶婚的确立,增强了氏族的职能和氏族首领的职责,伴之以灵魂观念的发展,出现了人们对已故先人的崇拜,祈求氏族的祖先和对本氏族做出过贡献者的灵魂保佑其
藏语音译,宗(相当内地之县)政府职官名。原西藏地方政府时,由政府、贵族或寺院各自委派的庄头和乡吏。僧俗各1人,为世袭,专司差役的摊派与检查,处理案件,出席宗政府会议。例由群众推选,宗政府任命。无物质待
回族族谱名。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赛玙纂修。始修于明万历年间,由赛启皋主持纂修。原版已毁。此为重修。凡1册。分为《西宗源流》、《爵位图考》、《咸阳世系》、《五服图列》、《艺文汇集·历朝皇帝御祭、赐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共有27123人(1990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贡山3县及兰坪县的兔峨,还有小部分居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名称始见于明初《百夷传》,但其先民
碑名。原碑在云南省昆明市劝业场城隍庙内。清嘉庆八年(1803)十月,云南丽江府(治今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与昆明等地官绅立。碑高约170厘米,宽约100厘米,无碑额,碑文28行,满行70字,右行,正书。内
见“椎髻”(2164页)。
黎语,意为“带猎犬的人”,即狩猎头人。过去海南岛黎族习尚狩猎,并且在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通常每年农历十二月至翌年一二月为狩猎最活跃的季节,多以集体进行。出发时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推出一个熟悉野兽生活
见“长沙武陵蛮起义”(371页)。
?—1150辽末投金将领。奚族。世居库党河。史载其魁伟多力。早年仕辽,为太子率府率。金太祖天辅七年(1123),金兵入奚地,率乡人降金,授千户领其众。辽亡,奚王回离保自立,未几,回离保死,其党金臣阿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