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桄榔面

桄榔面

壮族地区特产食品。亦称桄榔粉。产于广西南部龙州凭祥及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终年无霜雪地带。出自桄榔树(亦称砂糖椰子)。制法:春夏间,把树干砍倒,剥皮,取其髓心,切成碎片,捣成粉末,装入布袋,放在水缸中反复搅拌揉挤,如土法做豆腐一般,淀粉便随水从布袋缝中流出,经两次沉淀,捞出湿粉晒干,即成灰白、细滑、闪光的桄榔面。吃时,加入适量白糖,冲开水,搅拌,便如藕粉糊状的甜食品。其味异香可口,无怪味,每棵树可提炼面粉10~100斤不等。为民间消暑甜品,药用有清肺解热、止渴生津功能,可治疗伤寒、痢疾、咽喉炎及小儿疳积、发烧等疾病。已有一两千年历史。汉《杨雄赋》即提到“面有桄榔”。南朝梁任昉(460—508)著《述异记》载:“西蜀石门山有树名曰桄榔,皮里出屑如面,用作饼食之,与面相似,因谓之面榔面焉。”唐刘恂在《岭表录异》中云: “桄榔树生广南(今广东、广西)山谷,……此树皮中有屑如面,可为饼食之。”药用价值,宋、元、明、清多有记载。

猜你喜欢

  • 六曹

    唐代南诏国务行政机构之一,相当于唐朝的六部。即士曹,掌管官员调派,犹吏部;户曹,管理户籍,犹户部;仓曹,掌理财政、营建工程,类似工部;客曹,掌管礼仪、外交,犹礼部;兵曹,主管军队的指挥、调遣、训练,犹

  • 渝水

    古河流名。又作宕渠水。今四川南江及其下游渠江。因渠江与合川县以下一段嘉陵江合流,又通称渝水。昔有賨民聚居其两岸。

  • 出空格

    见“祝孔革”(1769页)。

  • 新疆游记

    书名。谢彬撰。1922年中华书局出版。是书为作者1916—1917年赴新疆考察财政问题时的见闻记。书中既有作者亲自实地调查记录,也有引自当地档册和图籍统计资料。凡山川形势、历史沿革、民族源流、世风土俗

  • 即“丘浮尤鞮单于”(593页)。

  • 鱼儿沟古墓

    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鱼儿沟。1976至1978年开始发掘。古墓石室盖木、多人丛葬。出土大量彩陶器、木器、小件铜器、海具、兽骨等。彩陶图案以三角纹为主。晚期墓葬中还出土有铁器、丝织物。为春秋至战国时

  • 萧撒葛只

    ?—951辽朝第三代皇帝世宗之怀节皇后。契丹族。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妻淳钦皇后侄女,北府宰相※萧阿古只之女。天禄元年(947)二月,世宗耶律阮即位前受封永康王时纳为妃。次年,生耶律贤(即辽景宗)。四年

  • 契苾

    铁勒诸部之一。又作契弊、契苾羽。游牧于鹰娑州(今新疆焉耆西北裕勒都斯河流域),北邻多览葛。隋大业元年(605),共推首领※契苾歌楞为易勿真莫何可汗,反抗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建牙贪汗山(今新疆天山东部)

  • 祭天

    参见“祭腾格尔”(2090页)。

  • 麻达

    高山语音译。清代台湾高山族村社听差。亦称“猫踏”、“咬叮”等。各村社均有设置,均由未婚少年充任,听候通事、土目差遣。主要负责传递“番社”与官府之间或“番社”之闾来往公文,“凡传递文书,两手系铃摇之,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