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撮罗昂库

撮罗昂库

一种圆锥形帐幕式住所。赫哲语音译,“撮罗”,意为“尖”或“尖顶”;“昂库”亦作“安口”,为“窝铺”、“棚子”之意,即尖顶棚。旧时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一般用作冬季住房。与鄂温克人的“萨喜格柱”,鄂伦春族的“仙人柱”属同一类型,只是建造法与用料不尽相同。其中间无立柱,用长约1丈,直径约2—3寸的十几根至几十根的木杆支起圆锥形骨架,大小依每户人口而定;木杆间距约1尺,绑上横条使之固定;上多盖茅草,也有的用鱼皮或桦皮、兽皮、木板、棉布作覆盖物。门开南面,棚内东、西、北为铺位,以碗口粗的圆木为铺沿,下顺序垫树枝、茅草、兽皮,防潮保暖。北面铺位是老年人坐卧处,东、西为青壮年坐卧的地方。夏天住时,除风雨天外,不在其内做饭。解放前已成为狩猎、捕渔的临时住所,解放后消失。

猜你喜欢

  • 西山八国

    唐代西山诸羌部落的统称。西山为唐代对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诸山的泛称。广义的西山包括今阿坝、甘孜两州乃至西藏东部昌都地区。诸羌部落聚居于此。唐代中期,西山诸羌中有8个较大部落崛起,号称“西山八国”,即

  • 药杀水

    西域古河名。见《隋书·西域传》,流经石国(今中亚塔什干)。《新唐书·西域传》:流入中国称真珠河,亦曰质河。又云: “��捍(今费尔干纳)东临叶叶水。《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作

  • 稽侯珊

    见“呼韩邪单于”(1391页)。

  • 斡纳阿剌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石烈(相当于“县,或“乡”)的称呼。又作“温纳何剌”、“温纳河剌”。契丹开国初,创※宫卫制(斡鲁朵),诸宫卫与部族下置石烈。斡纳阿剌为※六院部下之一石烈。《辽史·营卫志》称: “斡

  • 乔陵

    金代康宗(追谥)完颜乌雅束陵墓。皇统四年(1144)命名。原在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县白城子)附近。正隆元年(1156),迁于大房山(今北京房山县)。

  • 庆历桂阳瑶民起义

    宋庆历三年(1043),湖南桂阳地方官府为贯彻朝廷对瑶族地区的经济封锁政策,派官军捕捉运盐入山的瑶民,并对瑶族村寨进行残酷烧杀掠夺,激起广大瑶民进行武装反抗,攻打桂阳城,并占据蓝山县华阴峒为据点,击毙

  • 满洲八旗

    见“八旗满洲”(30页)。

  • 上已节

    见“陶里桦”(1959页)。

  • 脱伦兀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作多隆武卫,并说清代齐齐哈尔东有多隆武噶珊,与屯河(今汤旺河)相近。

  • 圣友寺

    著名伊斯兰教古寺之一。亦称清净寺,俗称麒麟寺。寺址在泉州通淮门大街。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元、明、清三代均重修。占地十余亩。寺内有层楼、高塔,大殿用白花岗石砌成,殿之圆顶上端以及四周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