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拉祜语

拉祜语

我国拉祜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其余分布在孟连、西盟、耿马、景谷、双江、勐海等20多个县里。使用人口30多万。在境外,主要分布在缅甸(约15万)、泰国(约4万)、老挝(约1万)和越南(约1500)。拉祜语有拉祜西和拉祜拉两个方言,方言间的实际差别不算太大,同源词占75%左右。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以云南省澜沧县拉祜纳方言为例。语音特点:单辅音24个。塞音、塞擦音分清、浊、清送气3套,有唇齿部位和小舌部位的音,塞擦音只有1套,无复辅音。有9个单元音和10个复元音。复元音分后响的(3个)、前响的(5个)和三合的(2个)。复元音多数出现在汉语借词中,少量出现在固有词中。无辅音韵尾。有7个声调,其中有5个舒声调,2个促声调,出现在促声调音节的元音都读紧元音。语法特点:虚词和词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形态不丰富。词类有名词、数词、量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叹词10类。在名词后加助词表示复数。量词较丰富,数词和量词必须连用,连用时数词在前,量词在后。人称代词有单数、双数和复数,双数和复数的第一人称有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区别。人称代词重叠后中间嵌以qha3表示反身。疑问代词由a1、qha2等疑问语素加量词、处所词或时间词构成。动词有时态、态等语法范畴。时态分将行、进行、已行、完成等类,均用在动词后加时态助词的方式表达。有用残存的屈折形式表示自动和使动的现象,其手段有辅音交替、声调变异、元音交替以及3种手段综合使用的。有在形容词前加词头表示名物化现象的。结构助词不多,但使用十分广泛。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一宾一谓,名词、代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量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状语放在谓语前面。词汇特点:词汇主要由单音节及单音节合成的合成词组成,多音节的单纯词很少。四音联绵词很丰富。复合词的构成形式有并列、偏正、主谓、宾动、补充等。派生词以加词尾为主,加词头的派生词较少。借词主要来源于汉语,也有少量傣语借词。

猜你喜欢

  • 康艳典

    唐时西域康国人。贞观(627—649)初投唐,任石城镇使,驻扎石城(今新疆鄯善)一带,以招西域商贾。上元二年(675),在当地主持兴建弩支、蒲桃、萨毗等9城。至武则天时,其后裔康拂耿延、康地舍拨兄弟尚

  • 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

    碑铭。乾隆四十一年(1776)清高宗弘历撰文。碑存北京孔庙。碑文记载平定大金川(另有乾隆十四年告太学碑)后,莎罗奔侄索诺木袭土司职,侵扰邻近土司,又联合小金川僧格桑,与各土司构兵,抗拒地方官。清军再次

  • 四帐皇族

    见“皇族四帐”(1701页)。

  • 开音布

    ?—1702清朝大臣。满洲正白旗人。西林觉罗氏。初由笔帖式授内阁中书,历任兵部主事、内阁侍读、工部郎中、詹事府少詹事等职。康熙二十六年(1687),授光禄寺卿,寻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次年,擢户部右侍郎

  • 女真文

    我国历史上女真人的文字。是金太祖阿骨打命完颜希尹和叶鲁以汉字楷书为基础、参照契丹文的创制方法制成的。天辅三年(1119)颁行。之后,金熙宗完颜亶又制一种女真字,天眷元年(1138)颁行,皇统五年(11

  • 四个马家

    旧时裕固族部落名。因交四匹“茶马”,故名。住牧于今甘肃省肃南县康乐区赛定牛心墩一带,操东部裕固语。共有3个户族(裕固语称※“的尔勤”):安帐(汉姓安)、各尔格兹(或称柯尔克孜,汉姓耿)、托鄂什(汉姓妥

  • 也咥

    见“乙失钵”(4页)。

  • 杜尔格站

    清代驿站名。内蒙古杀虎口蒙古驿站道上的蒙古站。在今呼和浩特市南的大黑河岸,距萨尔沁站西100里,距河口镇东50里。河口镇东北约20里处有大五十家子,为此站的旧址。

  • 盛京典制备考

    书名。光绪二年(1876)崇厚奉敕撰,四年书竣刊行。8卷。分舆图、疆域、城池、宫殿、审理、词讼、盐捐章程及户、礼、兵、刑、工五部公署职官,以及崇实、崇厚奏折等42类。记述盛京的行政设置及制度沿革,可补

  • 翁昆

    即“翁衮”(18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