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则宗
参见“拉孜”(1366页)。
参见“拉孜”(1366页)。
1309—1368元代诗人、史学家。又作纳新,字易之,别号河朔外史。回回人。原籍葛逻禄,汉姓马。先世居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境)西北。曾祖时随蒙古军东迁居南阳(今河南南阳市),后迁浙东鄞县(今宁波市)
契丹传统祭俗。《辽史·国语解》:“凡出征,以牝、牡麃各一祭之曰,诅敌也。”反映出契丹游牧生活习俗。
1850—1922清末学者。浙江嘉兴人,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光绪进士。历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兼总理衙门章京。二十一年(1895)参与组织强学会。八国联军入侵后,赞同“东南自保”,奔走于江南各
五代宋时甘州回鹘一种有关佛教信仰的习俗。流行于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每逢佛事,必割杀羊只,或酒酣,以手指染羊血涂佛口;或捧佛足而呜,谓之敬亲。
书名。明代有关镇压广西瑶族壮族农民起义的奏章。一篇。明王守仁(1472—1528,号阳明,今浙江余姚人,汉族)撰。作于嘉靖七年(1528)七月。内容记述其部将张经等率领汉、土、俍兵镇压广西大藤峡(瑶族
回族社团。1931年在南京成立。由王曾善等人发起。以联络感情,研究学术,促进教务、服务社会为宗旨。主要工作为:研究伊斯兰教各种学术;研究三民主义,使之与伊斯兰教义互相参照;征集并介绍有关之书报;推进教
准噶尔地区山名。又作库陇癸鄂拉。位于伊犁河北前苏联哈萨克共和国境内)。准噶尔语,意谓山径多寒,原为准噶尔部驻牧地。乾隆二十三年(1758),阿睦尔撒纳余党喀拉沁鄂拓克宰桑昂克图、多果鲁特宰桑布库图、噶
①蒙古语音译。《元朝秘史》释为“分子”。又写作“份子”。引伸指分封的领地,包括分民和分地两部分,即一定数量的游牧民户和足资其生活的牧地、猎场。1206年蒙古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将蒙古牧民作为“份子”分给
参见“茂特色布伯克”(1332页)。
见“盛逻皮”(20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