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庙丁

庙丁

清代蒙古僧俗封建领主领有的世俗属民和喇嘛徒众的统称。蒙古语称“沙比那尔”,又作“沙比那尔”。清代,随着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的发展,寺庙和上层喇嘛占有一定数量的属民,为寺庙和上层喇嘛放牲畜,做杂役,交纳贡赋。主要来源于世俗封建主从自己属民中奉献,也有因天灾、贫困自动投充者。脱离旗札萨克和王公贵族的管辖,不服兵役,亦不承担世俗封建主的赋役,终身服役于寺庙和上层喇嘛。蒙古大量的寺院和喇嘛上层由沙比那尔供养,他们既要替寺院放牲畜,又要服各种劳役,如运输货物、加工畜产品、修建寺院、准备燃料和食品等,也要向寺院缴纳实物税。有着严格的隶属关系,其后裔也不能离开。诸喇嘛旗内的沙比纳尔亦被编入丁册,服兵役,其地位和待遇与札萨克属下的箭丁相同。自同治年间(1862—1874)陕甘回民起义后,阿拉善等旗的庙丁,亦有被征调充军者,但不登记入比丁册。居住于※巴嘎(蒙古旗下的基层组织“队”亦称“什户”)者,受沙比那尔达尔嘎(庙丁长)管辖。

猜你喜欢

  • 江孜

    地名。藏语音译,意为“法王府顶”。全称江卡尔孜,亦称季阳则、江喀孜、协噶尔江孜、佳勒则宗。相传大喇嘛曲杰朗钦帕巴赴内地朝觐经此,曾在山巅建居室,故名。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年楚河上游,地处拉萨、日喀则与

  • 癿铁木

    元末明初土族第一代朱土司。青海西宁州人。元末为百户。明洪武四年(1371)附明,授充小旗。其孙朱荣袭千户,始以朱为姓。曾辖有“土舍”、“土民”100余户,居地在今民和县三川朱家堡等地。附:朱土司世系(

  • 木来路军民总管府

    元明傣族土司名。据《元史·地理志》载,至元二十九年(1292)置,以布伯为达鲁花赤,以土人首领马列知府事。《元史·泰定本纪》记泰定三年(1326),以车里路昭哀地置木来州,当即原所置木来府。《明史·地

  • 战地动员委员会

    1938年9月至1939年八路军大青山支队陆续建立的战地动员组织。简称动委会。由各族各阶层代表参加,经过民主协商,选举产生。委员会成员主要任务是动员、组织与武装群众参加抗日游击战争,发动捐输财力、物力

  • 泰出

    见“塔出”(2155页)。

  • 祁静一

    1656—1719清代中国伊斯兰教嘎的林耶派传人。大拱北门宦之创始人。经名西俩里,道号“格买忍的尼”(阿拉伯语“月亮之光”之意)。甘肃河州八坊小西关(今属临夏市)人。回族。幼孤,由祖母抚养。7岁入清真

  • 太平金镜策

    书名。元东平布衣赵天麟撰。8卷。是至元(1264—1294)末作者先后向世祖所上建言书,累数万言,后编为此书。所经包括田制、农桑、赋役、户计、义仓、冗官、服章、祭祀、军事等方面,反映了元代社会经济和人

  • 亦不剌金

    ?—1329元朝将领、兵器制造家。回回人。本西域旭烈(今伊拉克纳杰夫)人。年青时,随父(著名造炮家)亦思马因造炮。至元十一年(1274)父卒,与兄布伯继承父业。十九年(1282),任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

  • 土屯制

    清代统治羌族地区的制度。又称屯守备制。乾隆十七年(1752),废杂谷土司,在其南部之杂谷脑、乾堡、上孟董、下孟董、九子寨,设屯总守备,以投降头人充任,简称“五屯”。隶杂谷直隶厅。九子寨多系羌子。杂谷脑

  • 新添葛蛮安抚司

    土司名。元置。唐代宋景阳以功授土官,子孙世有其地。宋代宋永高攻克麦新城,改名新添。嘉泰元年(1201),置军,又称葛蛮军,治所在今贵州贵定县。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置安抚司。领州县和长官司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