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察木多

察木多

地名。即今昌都。位于澜沧江上游,昂曲、杂曲两河会合处,为往来康藏间必经之路。东北与德格界,东接乍丫,西至丹达山与拉里界,南连察隅。水草肥美,气候温和。古为康或喀木区,唐为吐蕃所据,元朝置朵甘思宣慰司都元帅府。明设朵甘都指挥使司,明末受青海蒙古固始汗统治。康熙五十八年(1719),清军进藏始归附,封僧人帕巴拉为正呼图克图,驻江巴林寺,副呼图克图驻八宿。辖大小寺院50余座,设商卓特巴管理百姓。雍正四年(1726),会勘划界,宁静山以西察木多等部归西藏。六年(1728),遣使入贡。乾隆五十八年(1793),清军入藏,于此设游击、千总、把总、外委各1名,专司巡缉防务,并贮储军饷,设塘汛。光绪二十九年(1903),驻藏帮办大臣移住于此。宣统元年(1909),驻藏大臣联豫奏准,该地划归边务大臣管理。次年,改土归流,设理事官。民国元年(1912)改昌都府,次年改县。1918年西藏噶厦政府于此设“多麦基巧”,派总管官员,其余宗本等官员由该地呼图克图委派,向噶厦政府支差纳税。现为西藏自治区辖区之一,领13县。

猜你喜欢

  • 翁木

    见“做水鬼”(2072页)。

  • 马宗元

    清代医家、算学家。字清儒。江苏丹徒县人。回族。天资聪慧,性恬淡,精周髀、黄岐之学。算学、医理均精深。藏书甚富,于医书服膺吴中叶天士,谓其为温病能“辨入毫厘,厥功独大”。著有《温病辨证》13篇,邑人李思

  • 乙典女直部

    以女真人所置契丹部族名。一作移典部。清文献作伊德,谓蒙古语,令食之意。部民原为长白山星显水(今吉林省布尔哈通河)、禅春河(今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之嘎呀河)女真人。辽时签为猎户,迁居高州(治今内蒙古赤

  • 阿奇木伯克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方官名。维吾尔语“听政公平之谓”。职司所辖城、村政府的一切大小事务,职繁权重,位居诸伯克之首,掌生杀予夺之权。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朝政府平定大小和卓木后,废除世袭,视其管理城

  • 五行大布钱

    宇文氏所建北周铜币名。北周初,尚用北魏※太和五铢、※永平五铢及※永安五铢等。至周武帝宇文邕保定元年(561)七月,更铸布泉之钱,以一当十,与五铢并行。时梁、益之境,又杂用古钱交易。河西诸郡,则常用西域

  • 湘山

    山名。又称君山、洞庭山、青草山。因山近湘水故名。在今湖南岳阳县西南。原在洞庭湖中,现与大陆相连。相传“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焉”(《山海经·中山经》),湖中有山,山上有石穴,尧女之所游处,故名君山。湖之

  • 塔勒纳沁

    清代新疆地名。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等书。蒙古语,“旷野有鸦”之意,或云意为“果子沟”。维吾尔语称此地为塔什伯拉克,意思是“石庙”。又名沁城。今新疆哈密县沁城。清朝设绿营塔勒纳沁管屯都司于此。

  • 虎尔喀部

    见“虎尔哈部”(1385页)。

  • 额鲁特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康熙四十四年(1705)置。以丹济拉为札萨克辅国公。继徙推河。雍正九年(1731),迁居锡喇木伦河(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寻又先后移驻喀尔喀河、推河。乾隆二十六年(1761),定牧

  • 旭烈兀

    1217—1265伊儿汗国创建者。又译旭烈、吁里兀。蒙古孛儿只斤氏。※拖雷子,元宪宗※蒙哥、世祖※忽必烈弟。元太宗七年(1235),随宗王拔都西征不里阿耳、钦察、斡罗思诸国。十三年,攻入马札儿(今匈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