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美峒总管府
见“容美峒宣抚司”(1949页)。
见“容美峒宣抚司”(1949页)。
唐代设置于西域地区的羁縻机构。高宗显庆三年(658,一作四年,659),以石国瞰羯城(约在今塔什干地区)置。以其王为都督,职位世袭。隶安西都护府管辖。
见“大都留守司”。
即“榜什”(2420页)。
铺号名。北京蒙古族手工艺人葡萄常开设。葡萄常原籍蒙古,隶满洲正蓝旗,后迁居北京。因姓常,善于制作工艺品玻璃葡萄,故称。后传至常在(1852—1932),初为家庭手工业,清光绪三十年(1904),慈禧太
官名。明代正式改称县令为知县,作为一县之长,负责主持一县事务。秩正七品。广西、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县,亦如之,任命当地豪酋、头目为土知县,颁给铜印、敕书,赐以冠带,一般准世袭。因其故俗,附辑土民
准噶尔地区山名。位于今新疆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西北。因地饶水草,旧为准噶尔塔尔巴哈沁赛音伯勒克昂吉驻牧地。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征伊犁,其宰桑乌鲁木率400余户附清。据伯希和考证,赛音伯勒克为策
?—1688清朝将领。蒙古科尔沁部人。博尔济吉特氏。卓哩克图亲王乌克善次子。崇德七年(1642),随军征明,与贝勒绰尔济于螺山败明总兵白广恩,继败敌于渔梁桥。顺治元年(1644),以功授一等台吉。十八
书名,明代编纂的《华夷译语》之一种。洪武三年(1370),太祖朱元璋命回回人马沙亦黑与火源洁编纂。一说编于元末明初或永乐五年(1407)。分两种:一种为“杂字”,一种为“耒文”。以各民族通用字为主,附
唐代吐蕃职官名。又称“九政务大臣”。系对几种高级官吏的统称,音译为“切古”。又具体指吐蕃“掌管诸事的九大臣”。据《德乌佛教史》载,包括大、中、小三贡论;大、中、小三内相(即内务大臣);大、中、小三大平
明嘉靖年间苗民起义首领之一。参见“龙许保”(4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