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官庄

官庄

又名内务府官庄,亦称皇庄,是清朝皇帝的私产。顺治元年(1644)以后,清政府在畿辅圈占田地,收民投充,设立银庄132所,后又陆续增设粮、棉、盐、靛庄和瓜、菜、果园,分布在直隶(河北)和奉天(辽宁),至康熙(1662—1722)中,已约有1500余所,由内务府会计司管理。官庄须交纳皇粮。康熙二十四年(1685),关内粮庄,每庄壮丁10名,选1人为庄头,耕地18顷,纳粮360石。此外,皇室还要向粮庄索取大量的鸡、鸭、鹅、猪、蛋、草、油和秫秸,征派人夫、车辆和其他物品。其所属壮丁世代充当“包衣”(奴仆),名载档册,定期编审,不许隐瞒和冒入民籍,严禁逃亡和拖欠皇粮,违者照章鞭笞枷责。清帝有时将壮丁连同庄园赐给皇子,陪嫁公主,赏与臣僚。庄头也对壮丁“暴悍非理”,多征银谷,滥派差役。顺治年间(1644—1661),壮丁不断逃亡。康熙、雍正时(1662—1735),壮丁拖欠皇粮、典卖庄地、抗租的事件层出不穷。乾隆九年(1744),内务府以壮丁“妄生事端”,“无益农务”,奏准将各地庄园的大部分庄丁放出为民。满汉农民向庄头承佃庄地,缴纳银米,庄头再向内务府纳粮当差。光绪三十一年(1905),垦务大臣曹廷杰以庄头吞没租银,盗典庄地,奏准丈放锦州内务府官庄。1911年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与清帝签订《优待皇室则例》,规定“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加保护”。1915年,奉天全省官地清丈局颁布丈放内务府庄地章程,规定正额、浮多一并丈放,正额地价拨解皇室,浮多价款收归国有。1924年,又将关内外未丈放或未变卖完的皇室庄园,收归国有。

猜你喜欢

  • 蒲与路

    金代地方行政建置。归上京路统辖。为金代最北边的路。金初置万户,海陵王(1149—1160在位)时,罢万户改置节度使。承安三年(1198),设节度副使。治所遗址在今黑龙江省克东县古城。治所南至上京670

  • 撒里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将该卫与永乐三年(1405)二月设置之撒力卫,分别作萨里河卫、萨里卫。

  • 奚烈直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瓦里名,属孝文皇太弟※耶律隆庆※敦睦宫。又,辽景宗※彰愍宫下有一瓦里名“奚烈”,故疑“直”于词语为词缀成分。

  • 巴卡乌勒

    突厥语bakavul音译。官名。国君近侍、御膳总管。进给国君的饮食由其先取样试尝。叶尔羌汗国时期有此官职。

  • 步鹿真

    ?—414南北朝时期柔然可汗。郁久闾氏。※诘归之子,可汗※社仑、※斛律侄。北魏神瑞元年(414),趁斛律与北燕冯跋和亲时,挑拨斛律与大臣树黎、勿地延等的关系,挑起柔然内讧。与树黎共谋,令武士夜擒斛律,

  • 达隆寺

    藏传佛教寺院。在甘肃天祝县毛毛山南麓松山滩。国师罗桑丹巴·曲吉尼玛建,因其为西藏噶举派达隆人,故名。后改宗格鲁派。清康熙(1662—1722)时,达隆华丹土登嘉措应召赴京,被封为大喇嘛,授权管理天祝地

  • 扎里赤

    蒙元时期蒙古官名。又译“扎尔里赤”、“扎尔里克齐”。蒙古语“扎里”(亦作“扎儿里黑”)意为“圣旨”,“赤”意为“司事人”,即书写皇帝圣旨的官员。《元史·兵志》:“书写圣旨,曰扎里赤。”蒙古建国前,“扎

  • 尼雅

    新疆地名。见《新疆图志》等书。又作尼亚。位于塔里木盆地南部,昆仑山北麓。即今民丰县治。1945年由和阗县析置民丰设治局。1947年改设民丰县。县北尼雅古址为古代精绝国地。

  • 三略西夏文译本

    西夏文译汉文兵书。原汉文本全称《黄石公三略》,作者佚名,伪托黄石公撰。西夏文译者佚名。木刻本,蝴蝶装,页面18.5×11.5厘米,面6行,正文行13字,注解小字双行占1行,行21字。版口有篇名和页码。

  • 杀虎口站地总局

    清末内蒙垦务机构之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任务为丈放河东、河西12台站土地。河东为归化站、萨录庆站、托克托县属杜尔格站、和林县属林格站等6站,河西为东素站、萨拉齐属吉克苏站等6站。计放出已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