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奥德玛发

奥德玛发

萨满教神祗之一。赫哲语音译,意为“吉星神”或“三星神”。又称“乌什卡”。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赫哲人旧时崇敬它,仅次于天神。神偶以木制,为1大2小的3个木偶。大的高不足1尺(一说约1尺半),头顶为圆锥形,四周刻有9个人面形,每面只刻目、鼻、口,而两面间还有一目公用;有的地区将其面一半涂红,一半涂黑;身为圆柱形,下有4脚。2小木偶分置左右,为其使者,高不到5寸(有说约一尺)。常供在木搭小庙中,庙中有时同供有狗神、虎神、豹神和公鹿神等。据传,其为最清洁之神,妇女和小孩不能靠近。患头痛脑热病者祈求其保佑,愈后杀猪宰鸡还愿。祭期由许愿者自定,祭祀必须在夜深人静、星光月色下进行,不点灯。祭时将猪羊等祭品抬至神庙前,由※弗力兰(专司祈祷者)祝告,焚香草,以酒灌猪羊耳作祭。祭毕,将猪羊在野外宰杀,肉煮熟后请亲友共食,但在经期中的妇女不得参加。酒须客人自带,主人不备。天亮后,不管还愿肉是否吃完,需将剩肉和骨倒至人们不常去的远处,以免妇女和小孩践踏而触犯神灵。食肉者均须漱口、洗手,水倒在坑中以土覆盖。参加吃肉的人(有说指非同姓者)回家时需给主人留下一物,如帽、烟袋、手巾之类,次日再向主人取回,据说不这样,对主人家不利。

猜你喜欢

  • 莫尔根特木内

    见“墨尔根特木纳”(2509页)。

  • 龙城

    ①匈奴人举行祭祀之处。又作茏城、龙庭。其地史载不详。《史记》索隐引崔浩语:“西方胡皆事龙神,故名大会处为龙城。”匈奴俗,每岁有三龙祠,五月,大会于龙城,祭祖先、天地、鬼神,南单于附汉后,兼祀汉帝,同时

  • 清真保路同志协会

    清末革命团体。宣统三年(1911),夏历闰六月初一(公历7月26日),由回族苏元泰、马德、马佩瑶、铁宝庆、马有林等24人发起成立,会址设成都东鹅寺巷清真小学,以响应四川保路同志会,反对出卖川汉铁路权为

  • 陈奇兽

    元代蒙古宫廷饮宴娱乐习俗。据陶宗仪《辍耕录》等记载,元朝皇帝每年六月驾幸上都,择吉日举行“诈马宴”(亦作质孙宴或只孙宴),人马盛饰,观赏陈列奇兽。届时,扈从人员将各国、各地、各部进献的珍奇野兽置于万岁

  • 弗提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明永乐七年(1409)三月,设忽儿海卫,后恼纳、塔失叔侄争印。五月瓦刺金河等处女真首领塔失等23人来朝,析忽儿海卫置该卫,以塔失等为指挥、千百户、镇抚,赐诰印、袭衣及钞币

  • 廧咎如

    春秋时赤狄的一支。亦作牆咎如、将咎如。春秋初年,居牧于晋国西北(一说即今山西石楼县北),以黄河为界,居河东,河西居白狄。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被白狄击败,其2女叔隗、季隗被俘,被献与在白狄避难的

  • 勐廷瑞

    明代云南顺宁府土官。又作猛廷瑞。蒲人(布朗族)。万历(1573—1619)中,明参将吴显忠向其索财不遂,诬告于巡抚陈用宾。遂以其婿奉学倚其势力与兄奉赧(赦)构兵为由,诬以助恶,遣兵入寨,袭执之,并改顺

  • 班藏卜

    藏语音译,又作巴藏卜、贝桑波,意为“吉祥贤”。为元代以来藏传佛教中藏族、蒙古族、土族、汉族等高僧于法名之下所系之称号。初,印度那烂陀寺末任座主释迦师利跋陀罗(1127—1225)至乌思藏传授教法,萨斯

  • 岗卓拉顿

    藏语音译,即力役租税。解放前藏族地区的徭役赋税。“岗卓”意为“力役”,指派遣人畜支应差徭;“拉顿”意为“租税”,指用实物、钱财缴纳捐税。归时藏区的徭役赋税,总分此二类。

  • 外馆

    清官署名。隶属理藩院。设于德胜门外正黄旗教坊北。为供外札萨克年班来京人员居住之所。内设稽察外馆监督一人,由都察院保送科道人员引见充补。一年更换一次。光绪三十三年(1907)裁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