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夏河

夏河

地名。因河得名。藏语称“桑曲”。即今甘肃夏河县,土名“拉卜楞”以拉卜楞寺得名。位于大夏河上游,东接临夏,西南连碌曲县,东南邻临洮、卓尼,西北界青海黄南自治州。古为藏族所居,清初蒙古入其地,呈汉、藏、蒙、回杂居状况。境内拉卜楞地区卡加6部为吐蕃四大氏族中“柬”氏族后裔。元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于河州(今临夏),夏河为其辖地。明朝招降甘、青藏族后,地属河州卫。清代,为和硕特蒙古固始汗第五子伊勒都齐辖地。雍正(1723—1735)初年,平定罗卜藏丹津后,划青海蒙古为29旗,夏河归察罕丹津亲王管辖。康熙四十六年(1707),嘉木样一世应察罕丹津请至拉卜楞地方建寺弘法,随宗教势力之发展,甘青各地藏族多投归拉卜楞寺,为其属民。1926年置拉卜楞设治局,1928年置夏河县。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盛产牛、羊,“河曲马”驰名全国。

猜你喜欢

  • 乞思合儿

    见“喀什噶尔”(2205页)。

  • 哈尔芬卫

    见“哈儿分卫”(1638页)。

  • 辇真监藏

    1257—1305元代乌思藏高僧。成宗帝师。出身于萨迦之东院。帝师※亦摄思连真之弟。曾被元世祖封为萨迦细脱方丈之住持。大德八年(1304),封为帝师,领宣政院事,管理全国佛教及吐蕃全境事务。九年卒。他

  • 谦河

    河名。又作欠河、剑河。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乌鲁克穆河。蒙古国建立前,吉利吉思(又作乞儿吉思)、撼合纳(又作合卜合纳思)、兀儿速(又作乌斯)、秃巴思(又作秃八、谦谦州)等部沿河而居。元太祖二年(1207

  • 大喇巡检司

    明清时期湖广土家族土司。明正德十四年(1519)置。治所位于今湖南龙山县西南。以流官1人主持。两江口土舍彭惠为巡检协理。嘉靖(1522-1566)末,土舍彭志显、彭启忠曾随明军赴浙江、江苏御倭。清兴,

  • 西宁府新志

    青海省方志。(清)杨应琚编撰。40卷。应琚,辽宁人,雍正十一年(1733)及乾隆元年(1736),曾两度出任西宁道。此书资料多为其在任时所集。约成书于乾隆十二年(1747)。二十七年(1762),有刻

  • 底谷

    拉祜语音译,意为“小户”。解放前云南澜沧县糯福区拉祜族母系大家庭中实行从妻居的对偶小家庭。每个母系大家庭中一般包括有七八个乃至一二十个这样的“小户”,住在同一幢大房中的各个间隔里,有集体耕地,共同劳动

  • 法一丹大

    官名。满语音译,“法一丹”,亦作“法一旦”,意为“仪仗”或“队列”。加汉满语“衙门”,为“法一丹尼衙门”,即清代“銮仪卫”。加满语“尼雅尔玛”(原义为“人”),为“法一丹尼雅尔玛”,即銮仪卫中“校尉”

  • 伍特公

    1886—1961近代新闻家、翻译家。字正钧。上海人。回族。幼入私塾。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考入南详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三十二年(1906)入《申报》馆,任英文译员。1911年辛亥革命时,

  • 李从荣

    ?—933五代后唐宗室、大臣。西突厥别部沙陀人(一说其先代北胡人)。后唐明宗李嗣源次子。天成元年(926),以检校司徒兼御史大夫为邺都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天雄军节度使。三年,移北京留守,充河东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