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塔葬

塔葬

藏族地区葬俗中最高的一种葬式,佛教有名望的活佛和僧侣死后处理遗体的一种方法。起源于原始佛教以塔安置佛舍利之俗。其葬法:(1)较为普遍的是将火化的骨灰埋在砖塔内。(2)将骨灰盒或部分遗骸放在“灵塔”之塔瓶内。(3)将经过药物处理的尸身和生前用品安放在“塔瓶”内。在西藏惟达赖、班禅或高僧才能享用。他们死后,将尸身用香料、药品或盐水涂抹,风干后,将尸身或骨灰装入金、银、珠宝等装饰的塔瓶内,永远保存,供人祭奉。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噶举派创始人玛尔巴和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等人的遗体均用此葬法。17世纪90年代,五世达赖死后,在拉萨布达拉宫开始建“灵塔殿”和佛堂。灵塔根据活佛的地位,有金、银、铜、木、泥之分。

猜你喜欢

  • 白氐

    见“白马氐”(597页)。

  • 御宝圣旨

    见“铺马圣旨”(2233页)。

  • 火把节

    彝、白、拉祜、纳西、傈僳等西南民族的共同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六月六日举行。来源和意义较普遍的传说是:唐代南诏国王皮逻阁预谋吞并其他五个诏,定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邀请五诏国王赴南诏祭祖

  • 阿密麻妈

    土家族信奉的守护神。又称巴沙婆婆、沙巴妮。为保祐小孩顺利成长的女神。形像为一年长妇女。神位设在火炕对面的碗柜门上。当妇女生育小孩后,要在柜门上贴一纸剪的人形像,表示阿密麻妈已被请到家中守护婴儿。每逢吃

  • 铺马劄子

    元代乘驿的凭证。过往使臣凭铺马劄子由驿站提供铺马及饮食。元初,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及行省、行台等官府均可自出��子。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规定诸官府不得自出劄子。二

  • 乡约

    解放前延边朝鲜族地区的基层官吏。受州县官之命掌办乡屯事务。或由县官直接委派,或由该乡群众选举由县官任命。任期不定。管辖区域无固定四至,通常以30里方圆为其范围。下设牌头,每10户推选一名或由乡约委派,

  • 李可举

    唐朝将领。回鹘阿布思之裔,幽州节度使李茂勋之子。咸通(860—874)末,以太原李克用与定州王处存结盟势盛,恐为己患,遂联结吐谷浑都督赫连铎等,袭沙陀药儿岭,战雄武军,进检校侍中。后遣部将李全忠攻易州

  • 朵甘仓溏招讨司

    明代藏区土司机构名。洪武七年(1374)十二月置。辖地在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壤塘境。其地入贡明室,初每岁一贡,后3年一贡,献马及方物,获回赐颇丰。所属官员按明土官袭替定例承袭。

  • 稚鲁

    契丹语音译,“拜舞”之意。宋人余靖在庆历三年至五年(1043—1045)先后3次使契丹,益晓契丹语,曾在辽兴宗设的筵席上,作汉语与契丹语交杂的《北语诗》,内有“微臣稚鲁祝若统”句,自注:“稚鲁,拜舞也

  • 商都县

    县名。在内蒙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南部。原为察哈尔商都牧厂及张北县四台,兴和县五、六、七台,陶林县八台地方。民国时设招垦设治局,1918年改县,属察哈尔兴和道。1962年由河北省划归内蒙古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