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回鹘文

回鹘文

又称回纥文。因古代回鹘人广泛使用这种文字而得名。是公元9世纪中叶到15世纪中亚及新疆等地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也曾是金帐汗国、帖木耳帝国和察合台汗国的官方文字。从15世纪开始,在伊斯兰教的影响下,回鹘文逐渐被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所代替。回鹘文源出古代粟特人使用的草体粟特文,是一种音素文字。字母的数目在不同时期不太相同,一般认为有18—22个字母。特点是:元音o与u、o与u、l与i在文字上不加区分,因而只用5个字母来表示8个元音;在辅音方面,b与p、k与g在文字上不加区分,s与、γ与h在多数文献中也不加区分。各字母在词首、词中和词尾位置上一般都有不同的形式。早期回鹘文行款是从右向左横写,后期改为从左向右竖写。文中通常使用一点或两点作为标点符号,有时也用4个点的符号来表示段落。在字体上有木刻印刷体、写经体、楷书体和草体之分。回鹘文对周围其它民族也产生过较大的影响。13世纪初在回鹘文字母的基础上有了回鹘式蒙古文。在最初的几百年间,它的笔画结构、基本拼写规律和书写体式都和回鹘文相似。16世纪末满族又从蒙古族那里接受了这种文字,创制了满文。回鹘文文献十分丰富,种类繁多。有不少有名的文学作品,如传世之作《福乐智慧》、《乌古斯可汗的传说》、《真理入门》、《古代吐鲁番民歌》和译作《两王子的故事》、《伊索寓言》等。有些佛教文献也具有文学的特色,如译自古代焉耆语的《弥勒会见记》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剧本。宗教方面的以佛教内容的为多。回鹘人西迁以后用回鹘文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如《金光明最胜王经》、《玄奖传》、《妙法莲花经》、《八阳神咒经》、《阿弥陀经》、《华严经》、《大云清雨经》等。还有一些是其它宗教的,如摩尼教的《摩尼教徒忏悔词》,景教的《福音书》、《圣乔治殉难记》,早期伊斯兰教的《圣徒传》、《升天记》等。用回鹘文书写的碑铭主要有乌兰浩木碑、高昌土都木萨里修寺碑、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酒泉文殊寺碑等。此外还有大量的社会经济文书、历书、医学著作以及两种语言的对照词典等。从事回鹘文文献研究的主要有中国、德国、匈牙利、法国、原苏联、日本、土耳其、美国的学者。

猜你喜欢

  • 洞中风俗记

    即“滇黔土司婚礼记”(2402页)。

  • 邛部长官司

    明清四川彝族土司名。明洪武(1368—1398)中,岭真伯以元所授邛部州(治今四川越西县东北)招讨使官号归附,改其地为邛部军民州。二十五年(1392),置越巂军民指挥使司。翌年设越巂卫,封岭氏为卫属土

  • 脱脱

    ①(?—1208)蒙古国建立前兀都亦惕蔑儿乞部首领,尊称“别乞”(意“族长”)。又译脱黑脱阿。因蒙古部铁木真(成吉思汗)父也速该曾掠其弟也客赤列都之妻,结怨为敌。为复仇,袭击蒙古部,掳铁木真妻子和庶母

  • 六曹

    唐代南诏国务行政机构之一,相当于唐朝的六部。即士曹,掌管官员调派,犹吏部;户曹,管理户籍,犹户部;仓曹,掌理财政、营建工程,类似工部;客曹,掌管礼仪、外交,犹礼部;兵曹,主管军队的指挥、调遣、训练,犹

  • 皇华四达记

    书名。贾耽(730—805,字敦诗,沧州人)撰。10卷。书成于唐贞元(785—805)间。久佚。《新唐书·艺文志·地理类》著录其名。是书《地理志》末所载入四夷(周边各族及今邻国)之诸交通线路,当抄自《

  • 白石县

    渤海王国置。为中京显德府汤州辖县之一,县治故址今有人说在今吉林省敦化县西北板石顶子。辽灭渤海后废,其民被辽迁至今辽宁辽阳市西北。

  • 安轮大舟

    契丹人使用的一种水陆两用交通工具。据宋人方勺《泊宅编》记:契丹“与中原为敌国。兵马略集,便有百万,多作大舟,安四轮陆行,以载辎重,遇塘水、黄河,则脱轮以度人马。”(卷10),不仅作战,亦日常用。出使契

  • 斡勒部

    辽、金时女真诸部族之一。完颜部首领乌古迺(即景祖,1074年前在位)时,该部杯乃率众附完颜部,自是,与兄弟俱居于安出虎水(今松花江支流阿什河)之北。世祖劾里钵(1074—1092年在位)时,阴有异志,

  • 八剌黑

    ?—1235西辽人。起儿漫首任忽都鲁汗。西辽天禧三十三年(1210),为花剌子模所擒获释,封为哈只不。继因其首领摩诃末为成吉思汗所攻,出逃,他率众赴伊剌克投奔算端该牙思丁,成大异密,受任亦思法杭(今伊

  • 七百弄

    广西瑶族聚居区之一。位于今都安瑶族自治县境西北,东界下坳、保安,西临红水河,南邻都阳、雅陇,北接板升。广西有名石山区,人们只能在狭谷或盘谷即所谓“峒场”种植庄稼和建立居民点。传说瑶族迁入此地已有三四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