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善化寺

善化寺

具有典型辽金风格的佛教寺院。在今山西大同城内。因位于城南,俗称南寺。始建于唐,时名开元寺,五代后晋初,改名大普恩寺。辽末保大二年(1122)毁于兵火,“楼阁飞为埃坌,堂殿聚为瓦砾,前者栋宇,所仅存者十不三四。”(《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金初天会六年(1128),由僧圆满积资重修,历时15年,恢复原貌。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更今名。寺院座北朝南,为中轴对称式,总体布局严谨,前有山门,两侧均有围廊,中是三圣殿,均为金时所建。西侧普贤阁独具风格,坐西向东,重檐九脊顶,高出院内其它建筑,细部结构与应县木塔相似,为辽代遗物,金贞元二年(1154)重修。寺院后部,于高大月台之上的大雄宝殿为辽代建筑,通长40.48米,宽31.42米,深18.77米,雄伟庄严,为木结构的佳作。内部制作精巧,彩画绚丽。内外檐突出的斗拱与单檐瓦脊、没有堆山等都充分显示了契丹建筑的特征。殿内现存辽、金塑像30余尊,性格鲜明。全局建筑布局层次分明,院落疏朗,为我国现存辽金佛教寺院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从该寺的布局平面、建筑结构与造型,再与大同其它辽代建筑相印证,可探求辽金两代建筑的嬗递变化,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迎辉馆

    馆舍名。党项首领、西平王李德明与宋修好,于宋景德四年(1007)为迎接宋使而在夏州(今属陕西靖边)设馆。见“承恩馆”(1560页)。

  • 咸同起义

    清代贵州苗族大起义。因发生在咸丰五年至同治十二年(1855—1873)之间,史称“咸同起义”。参加起义苗民达百万之众,遍及贵州东、东南及中部150余州县,延续达18年之久,是清代最大的一次苗民起义。苗

  • 木佬

    明清时期对仫佬族先民的称谓。又称穆佬、木老、姆佬或木老苗。为元明时期“木娄苗”后裔。分布于贵州省南部与广西相邻一带,尤以今罗城县最为集中。明王朝在其地区实行土流合治,推行封建统治,屯田戍兵,垦荒设堡,

  • 让郡

    藏语音译。西藏贵族家族之一。庄园在仁蚌地区。家族成员活动于西藏政教两界而身致通显者有:让郡·杰仲罗桑扎西,乾隆四十四年(1779)于那曲喀会见赴京的班禅;仲尼让郡巴,负责十世达赖喇嘛的遴选;让郡·多吉

  • 天庆年典当文契

    西夏契约。典当商人裴松的契约底帐,写于西夏天庆十一年(1204)五月,存15件,皆残。立文人分别为兀女浪速、刘折兀埋、夜贺尼、夜利那征布等。多用畜产品如皮裘、帐毡等典粮食,大麦加三利,小麦加四利。三个

  • 牛川

    河流名。即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境内塔布河(锡拉木林河)。东晋太元十一年(386),拓跋鲜卑首领拓跋珪在此搜集旧部,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复代国。二月徙居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天兴二年(3

  • 达克巴

    ?—1756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台吉。博尔济吉特氏。西藏※拉藏汗次子索尔扎之子。自幼寄居伊犁。乾隆十九年(1754),随从兄弟阿睦尔撒纳、班珠尔等附清,授二等台吉,驻牧喀尔喀汛界。次年,受命入觐,授札萨

  • 巴则海语

    我国台湾高山族巴则海人使用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台湾语支。居住在苗栗县鲤鱼潭和台中、丰原、大社一带的巴则海人已不会说巴则海语,一部分移居到埔里的爱兰和大湳、牛眠山、守城份、蜈蚣仑四庄的极少数

  • 八里茫

    西域古地名。见《元史·西北地附录》,属察合台后王笃来帖木儿位下。即清《西域图志》帕尔满,为阿克苏属36庄之一。今新疆阿克苏东帕曼。

  • 杨木答兀

    又作杨木答户、木答忽。女真族。籍居明三万卫。封千户职。以骁勇著称。明永乐二十年(1422),与开原镇守官王雄等不协,胁同住达官谋叛,诈传帝旨,肆行剽掠,裹胁千余口至朝鲜阿木河近地东良北。又迁至图们江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