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沙和卓
参见“喀申和卓”(2206页)。
参见“喀申和卓”(2206页)。
铁勒诸部之一。又作束(东)纥罗。游牧于土拉河北,南邻薛延陀,西接多览葛。先后属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俗与突厥略同。唐贞观二年(628),遣使入朝。二十年(646),薛延陀汗国亡。次年,唐以其地置龟林都
见“者舌”(1348页)。
①台湾高山族对集体狩猎的一种称呼。狩猎是过去高山族人的重要生活来源,各“番社”均据有猎场,彼此不得侵犯。由于狩猎工具简陋,狩猎时需集体进行,每当春深草茂之时,族长动员社众各持器械、干粮,带着猎犬,集体
纪传体南朝陈代史书。姚思廉(557—637)撰。36卷,包括本纪6卷,列传30卷。思廉字简之(一说本名简,以字行),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迁居关中万年(今陕西西安),入唐官著作郎、弘文馆学士、散
湖泊名。又作“鱼儿泊”、“答儿海子”。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来诺尔。蒙古国建立前,汪古部世居该地,已有“人烟聚落”。后于其东建公主离宫,方广2里许。世祖至元七年(1270),于其西南建应昌城。二十二年,
即“火不思”(392页)。
见“乌古迺”(332页)。
焉耆王。又作先那准。龙突骑支弟,王族龙姓。唐贞观十八年(644),随颉鼻叶护等奔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城废址)投唐。二十二年(648),唐将阿史那社尔平焉耆,斩西突厥扶立之焉耆王龙薛婆阿支,立其为
①唐代佛教高僧。康国人。少年出家,游步长安,以戒行清严显名。显庆(656—661)年间,受命随使团出访印度,于大觉寺献大法令。又于菩提陀内无忧树下,雕刻佛像及观自在菩萨像,技法精绝,时人称叹。回长安后
宕昌羌国第一代国主。又作梁勤,误为梁勒。世为酋帅,得诸羌豪心。十六国时吐谷浑强盛,威逼其部,遂联合附近诸羌部,建宕昌羌国,称王。有部众2万余落。辖地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带(席)水以南,南北800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