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咸熙寺

咸熙寺

现名奉国寺,俗称大佛寺。契丹王朝时期所建著名佛寺。位于今辽宁义县城东北隅。据《大元国大宁路义州重修大奉国寺碑》称:创建于辽圣宗开泰九年(1020),由处士焦希赟创其基。清代重修时还曾在梁上发现“辽开泰九年正月十四日起工”题记,更证碑记不误。时规模宏大,“宝殿穹临,高堂双峙,隆楼杰阁,金碧辉映,潭潭大厦,楹以千计,非独甲于东营,视他郡亦为甲。”(明昌三年《宜州大奉国寺续装两洞贤圣题名记》)元末以后日衰,至明清,建筑大都颓塌,只有大雄宝殿尚属完好,其余钟亭、碑亭、无量殿、牌坊、山门等均为清代所建。大殿建于3米高台之上,与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同为国内现存最大的辽金单层木结构建筑。高约20米,东西长近50米,南北宽近25米。五脊单檐庑殿式。前辟三门。殿内柱随屋顶坡度而增高,低柱上梁尾插入高柱柱身,成横向梁架,纵向以额、枋、檩等相接,形成一种别具特点的结构形式。柱础雕刻各类花卉纹饰,为辽代建筑极为稀有的实例,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斗拱绘有彩画,为五彩遍装,色调鲜明华严,与明清以青绿为主色的彩绘截然不同,尤以42幅飞天最为突出,面部生动,轻健飘逸,充分显示出辽画的特点,保存至今,极为珍贵。殿中有7尊大佛塑像,最高者合底座达8米以上。每尊佛前,各立胁侍菩萨一对。东西两侧,还有天王像各1尊。姿态各异,形象逼真,均为著名辽塑之精品。

猜你喜欢

  • 踩堂

    仡佬族丧葬习俗。埋葬死者之前举行的一种舞蹈仪式。多在安葬前一日行之。舞者三人一组,分别吹芦笙、打钱竿、舞丝刀,边跳边唱。盛行于贵州遵义、仁怀等地。

  • 阿速古儿千户所

    元地方政区名。因置于阿速江(今乌苏里江)流域而得名。属水达达路。居民多为女真人。

  • 东大寺

    藏传佛教寺院。在甘肃天祝县城土鲁坪与普贯山间之水磨沟内。因位于连城妙因寺以东,故名。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喜饶尼玛初建,后渐兴盛,达隆活佛罗桑尼玛曾任此寺法台。初,先后为萨迦派和噶举派寺院。清乾

  • 喀尔喀赛音诺颜部赛音诺颜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当鄂尔浑河河源,东至额鲁克台,西濒塔楚河,南接本部左翼右翼旗界,北临鄂尔浑河。有佐领四个半。会盟于齐齐尔里克盟。康熙二十七年(1688),领左翼札萨克丹津喇嘛之孙善巴,率族属来归

  • 禁围

    契丹皇帝毡帐的警卫。据《辽史·营卫志》称:“皇帝牙帐以枪为硬寨,用毛绳连系。枪下黑毡伞一,以庇卫士风雪。枪外小毡帐一层,每帐五人,各执兵仗为禁围。”辽道宗清宁四年(1058),宋人王易出使契丹,时遇契

  • 大定府

    见“中京”(292页)。

  • 左所土千户

    明、清四川麽人(今纳西族)土司名。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土官喇世英帅众归附,清准其请,仍授土千户职。五十一年(1712),颁给印信、号纸,后隶盐源县(治今四川盐源县东北卫城)会盐

  • 蓝鼎元

    1680—1733清朝官员。畲族。字玉霖,别字任庵,号鹿州。福建漳浦(今云霄县)人。幼年丧父。聪颖好学,刻苦自励。17岁,离家泛舟于闽、浙、粤沿海,以开阔眼界。经9次乡试俱落选,但其文才已被时人赞赏。

  • 博嘎尔

    珞巴族部落名称。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米林县及马尼岗、梅楚卡一带。分萨及、达芒、东鸟、海多、另腰、崩英、嘎若等7个氏族。传说其祖先※阿巴达尼和藏族祖先阿巴达洛是兄弟,原住西藏工布地区,后阿巴达尼及其子孙越

  • 耶律余覩

    ?—1132辽末皇亲。名又记作余睹、余笃、余都姑。契丹族。为天祚帝文妃※萧瑟瑟之妹夫。史载其慷慨尚义气。天庆年间,为金吾卫大将军、东路都统。九年(1119),领兵镇压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张撒八起义,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