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吐蕃氏族

吐蕃氏族

约在唐代吐蕃由原始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期间形成,初为父系,以所谓“父民六族”为最早。随着父系权力的加强与发展,氏族制的确立和巩固,逐渐形成强大的世袭性的家族及家族名称,子孙承袭,以家族名称冠于姓名之前,作为氏族贵族身份。一般奴隶或属民多无氏族姓氏,反映了阶级及等级的差别。氏族有大小之分,多与各自的政治及经济权力相关联。氏族贵族属吐蕃统治阶级,具有血缘性质,世代承袭,掌握吐蕃军政及经济大权。平民因功,可受到赞普的赐封,而具有氏族称号及贵族身份;亦可因罪而被贬废。氏族之姓氏又与所受封或占据的领地名称有密切关系,娘氏因受封于后藏娘曲河流域,琛氏因封地在琛地而得名。大贵族是赞普的主要屏辅,其氏族权力得到赞普的多方维护,赞普王室所赐封地诏书,明文准其加官进爵,世代相袭。许多氏族贵胄年代久远,因袭至今,如吐蕃远古“十二小邦”时的琛氏、努氏、没卢氏、娘氏、娘若氏、尼扬若氏、噶尔氏、年氏、尼雅氏,等等。经囊日松赞、松赞干布两代赞普,许多重要氏族有的通过军功,有的通过政途,已基本形成系统。赤松德赞之后,僧侣氏族贵族得以迅速发展,形成僧俗两种氏族系统,著名者如屯弥氏、支氏、拔氏、勃阑伽氏、悉诺氏、额氏、绮立氏、属卢氏、拉甫氏、许甫氏、桂氏、巴果氏、玛氏、恩兰氏、昆氏、臧氏、朗氏、那囊氏、蔡邦氏、拉隆氏、朗卓氏、沽氏、嘎氏、祥氏、韦氏、加查氏、俄氏、琼波氏、等等。在869年吐蕃奴隶起义之后,上述氏族许多趋于没落,乃至消灭,一些则流传后世,继续繁衍。同时又出现一些新家族,这些家族虽与过去氏族有关,但已是封建社会的新的贵族,如萨迦自称昆族后裔、德格土司自称噶尔氏族后裔等。

猜你喜欢

  • 江达

    地名。亦称甲达。原属工布,为工布区域之首邑,清代通称工布区域为江达或工布江达。其地北界嘉黎,南至雅鲁藏布江,西连仁敬里,东至林芝。凭山依谷,为守险要区。唐时为止贡巴族游牧地,元置甲达万户,其首领封为万

  • 马永贞

    ①(1792—?)清医士。四川省定远县(今武胜县)人。回族。为人忠厚和蔼,常以医术为邻里服务。贫苦者多所受益。其精于长寿之道。光绪元年(1875)已83岁,子孙繁衍,五世同堂,耳聪明目,尚能劳作,人称

  • 允祹

    1685—1763清宗室。满洲镶白旗人。爱新觉罗氏。康熙第十二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封贝子。屡从帝巡幸。五十六年(1717),署内务府总管。寻掌正白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事务。六十年(1721

  • 郁刀

    唐代南诏兵器名。十分珍贵,铸造时加入毒药、虫、鱼之类,取迎跃如星者,又以白马血淬火,经数十年才使用。中人肌即死。其详细制法秘而不宣。

  • 拉堆绛万户

    元代乌思藏十三万户之一。又作绛万户。建制见“拉堆洛万户”(1373页)。治所在今西藏昂仁县,管民2250户。拉堆绛万户《元史》失载,其辖区在藏地方上部以北,领地甚广,万户长为西夏王室后裔,夏亡后迁居其

  • 诺比

    彝语音译,意为“不好的黑彝”或“软骨头黑彝”。解放前四川大小凉山奴隶主阶级以血统划分的阶层之一。骨血中掺杂有大量的其他等级或其他民族成分。属此阶层的黑彝无论多富有,亦不能与“诺伯”、“诺低”联姻。甚至

  • 楚沙扒起义

    近代云南丽江县傈僳族农民反抗国民党的武装斗争。1919年3月初,傈僳族群众2千余人因不堪当地国民党政府的民族压迫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在楚沙扒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义军以弩弓、长刀等原始武器与前来镇压的官

  • 绛曲多吉

    1703—1732清代西藏噶玛噶举派黑帽系十二世活佛。藏族。康熙五十七年(1718),于拉萨会见准噶尔部首领策凌敦多布。五十九年(1720),清军护送七世达赖格桑嘉措至拉萨时,其于此会见清朝军官以及康

  • 哈剌嗔

    明代东蒙古右翼部落。亦译作哈喇真、哈刺慎、阿刺嗔、哈刺庆、喀喇沁等。始见于拉施特《史集》,称“合刺赤”。源于中亚草原的游牧部落乌古思人,约形成于7世纪。后迁至阿姆河以南,成为强大部落。到蒙元时期,称“

  • 合苏女直

    见“曷苏馆”(16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