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华严寺

华严寺

契丹王朝时期所建著名佛寺。位于今山西大同城内西南隅。是当今大同城内最著名的古刹。有上、下寺二所,相距甚近。创建年代说法不一,有云“寺肇自李唐”,为“唐尉迟敬德增修”(明《重修大华严禅寺感应碑记》、《上华严寺重修碑记》),有推为北魏(清《重修上华严寺碑记》),皆无资证。《辽史·地理志》载:“清宁八年(1062)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据现存实物考察,以下寺建于辽兴宗重熙七年(1038)的薄伽教藏殿年代为最早,殿内曾藏佛经579秩。是为契丹境内主要寺院之一。当时规模已不可考,辽末受战火之损,“殿阁楼观,俄而灰之,唯斋堂、厨库、宝塔、经藏、洎守司徒大师影堂存焉。”(《大金国西京大华严寺重修薄伽教藏碑记》)金熙宗天眷年间,由僧通悟集资修葺,并依契丹藏目录,补全教藏,使其“卷轴式样,新旧不殊,字号诠题,后先如一。”元武宗至大年间由僧慧明主持重修,亦补教藏。后又多次增修,形成今日上、下寺格局。上寺规模较大,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建在高出地面4米多的台基上,总面积1559平方米,气势雄伟,结构坚固,至今保存完好。据梁上所存修殿题记,为金天眷三年(1140)重建,是我国仅存两座规模最大的单层木结构建筑之一(另一座为辽宁义县奉国寺)。殿前月台、石级、钩栏等呈典型辽金建筑平面布列。殿前立有辽大康二年(1076)石经幢。另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等皆为后建。下寺位于上寺东南侧,建筑以薄伽教藏殿(藏经殿)为中心。殿整体稳固、轻巧,为国内现存辽代小型殿阁式建筑的典型。殿内平棋、藻井和内槽彩画大都为辽遗物。沿墙排列藏经壁橱38间,仿重楼式样,上、下两层,在后窗处中断而做成天宫楼阁5间,飞越窗上,以圜桥与左右壁橱相连接,造型奇巧,是现存唯一壁藏实物,为研究辽代建筑的珍贵资料,建筑史学家称其为:“是精确的建筑模型,也是出色的工艺美术品。”(《中国古建筑》)橱内原藏契丹藏,已佚,现藏明万历藏经1700册,清同治龙藏7000余册。殿前有辽道宗寿昌元年(1095)石经幢。寺内还保存有32尊辽代泥塑,全无一般佛像静寂、肃穆之风,极富人情味,为辽塑代表作品。其中一胁侍菩萨,合掌露齿,造形极佳,驰名中外。上、下寺皆突破一般佛寺坐北朝南的惯例,殿门朝东,具契丹传统“屋门皆东向”(《旧五代史·契丹传》)特有习尚。其特点是外观粗犷,具游牧民族风格,内部装修趋向华丽,巧妙地运用多种对比衬托手法,反映了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融的风采。1961,国务院批准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耶律佛顶

    辽末降金将领。契丹族。天祚帝时,官永兴宫使。时辽王朝内外交困,东北女真迅速强大,深入辽地。天庆六年(1116),为抗御女真,受任监军,从都元帅耶律淳招募“怨军”,后怨军溃。继为显州路都统,在沈州(今辽

  • 沙俄侵略呼伦贝尔

    光绪二十六年(1900),沙俄军队入侵呼伦贝尔。俄国政府以保护俄国人的利益和护路为借口,调动17万余名陆军入侵我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7月30日占领呼伦贝尔城(今海拉尔)。二十七年,将其东清铁路护路队扩

  • 沙克都尔札布

    ①(?—1722)清代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贵族。※阿玉奇汗长子。随父率部居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流域。早年随父征战,卓有战绩。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应俄国政府之请,率军镇压顿河流域布拉文农民起义

  • 大同府

    见“西京”(690页)

  • 杨蕴

    宋代诚、徽州领主。一名杨通蕴。诚州(今湖南靖县)人。侗族。五代时大姓豪族,十峒总首领※杨再思之后裔,世袭其爵。唐时为溪峒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史称“诚州杨氏”。因其才雄过人,

  • 阿都赤

    蒙元时期蒙古官名。又译“阿都兀赤”、“阿都兀臣”。《元朝秘史》释为“放马的”,《华夷译语》解为“牧马人”,即司牧马。蒙古族素以游牧为业,故早在蒙古建国前,就有专职的牧马人。宋开禧二年(1206)蒙古建

  • 民觉罗

    清代宗人府所掌皇族觉罗姓以外散处各地的觉罗姓氏。《清朝通志·氏族略》载:“宗室、觉罗之外,有民觉罗……如伊尔根、舒舒、西林、通颜……上加‘民’字,以不同于国姓也”。清天潢贵族皆姓觉罗,乃指清太祖努尔哈

  • 日火木吉

    即“安登俊”(910页)。

  • 兀带

    女真语音译,《金史·国语解》“凡市物已得曰‘兀带’。”金代女真族人有以此命名者,如完颜兀带、温迪兀带、※耨怨温敦兀带等。

  • 乌思藏卫指挥使司

    明代藏区官署名。洪武六年(1373)二月置,管辖卫(前藏)、藏(后藏)地区。按明兵部下属机构官员设置例,设卫指挥使1员,正三品;指挥同知2员,从三品;指挥佥事4员,正四品;卫镇抚2员,从五品。以故元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