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仫佬语

仫佬语

我国仫佬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布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及其邻近的柳城、忻城和宜山等县。使用人口约9万(1982),其中90%居住在罗城自治县。仫佬族无文字,有许多人通晓汉语文。与同语支语言比较,仫佬语与侗语最接近。各地仫佬语比较一致。唯罗城自治县东北部一带的语音,同别处的差别较大,其余都能互相通话。仫佬语的主要特点如下:语音:声母有67个,分单纯、颚化和唇化三类。清塞音和塞擦音声母,有送气和不送气两套。有的地方还有清化鼻音和清化边音声母。韵母有82个,分单元音、复元音、带鼻辅音韵尾和带塞辅音韵尾3类。元音韵尾有-i和-u,鼻辅音韵尾有-m、-n、,塞音韵尾有-p、-t、-k。还有一个自成音节的。除其以外,每个韵母都含一个元音。部分元音分长短。有a :、a、ə、ε、ε、ɔ: 、ɔ、e、 o、 ∅、 i、 y、 u、Ɯ、1共15个元音。1只出现在借词中。声调有舒声和促声两类。舒声调有6个,促声调有2个。2个促声调的调值,往往因元音的长短不同而调值各异;在某些地方,2个促声调因而就有4个调值。汉语借词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读音。早期借词的语音保留了中古汉语读音的许多特点,和仫佬语词的读音变化基本上一致;近代借词的读音与当地汉语相近。语法:以虚词和词序为主要语法手段。以名词为中心的修饰结构,修饰语在名词之后;但数量词组在名词之前。领属性修饰语可在中心词之前,指示词在最后。量词很丰富。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补语一般在宾语之后,但有的补语也能在宾语之前,这是受汉语的影响后产生的。词汇分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单纯词多数是单音节词;合成词又分两类,一类是附加式合成词,由词根和附加成分构成;另一类是复合式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构成。词汇中,汉语借词很多。在构词方面,受到汉语构词法的一定程度影响。仫佬族民众在和本民族交往时,一般是说本民族语;在和汉族或其它民族交往时说汉语。仫佬族远从明、清以来,就有不少人学习和使用汉语文。

猜你喜欢

  • 哈剌反

    明初土族第一代剌土司。青海西宁州人。明洪武四年(1371)附明,授充总旗。其孙剌苦功升副千户,始以剌为姓。曾辖有“土舍”、“土民”100余户,男女200余人。居地在今民和县泉里剌家庄,上剌庄。附剌土司

  • 始乎之戎

    古族名。又称始呼之戎。戎的一支。分布于晋南。商太丁七年,为周人所败。

  • 夜落纥密礼遏

    ?—983宋代甘州回鹘可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即位。与宋朝关系密切,甥舅相称。常以骆驼、名马、珊瑚、琥珀献于宋。五年(980),遣使裴溢的等人贡方物,受到宋太宗的器币回赐。在位凡8年。

  • 达达

    见“鞑靼”(2488页)。

  • 东胜厅

    旧厅名。在今内蒙古自治伊克昭盟北部。明初为东胜卫西界。陕西榆林卫河套地,后入蒙古。清分别为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及右翼前末旗牧地。光绪三十一年(1906)以其地巳垦,置厅,寄治萨拉齐厅包头镇。1912年改县

  • 诺桑哇

    明代西藏地方官员。又称诺布桑布。后藏人。据藏文史书《新红史》载,系仁蚌巴南喀杰波之子。承袭祖、父辈宗本及万户长职。明宣德十年(1435),依恃帕竹政权势力,出任娘麦桑珠孜之宗本,并建容地强钦寺,成为帕

  • 奢旁

    唐初南诏始祖,即舍庞。见“蒙舍庞”(2328页)。

  • 季札

    春秋时吴国王室。吴王寿梦第四子。亦称公子札,受封延陵(今江苏常州)。在兄弟中因其最贤,深受寿梦喜爱,欲立为太子。不受,谦让长兄诸樊。寿梦临终前遗言,日后王位兄弟相继。后其三兄余昧病卒,理应继位,不受,

  • 桑植柿溪宣抚司

    见“桑植上峒长官司”(1966页)。

  • 拉祜文

    我国拉祜族使用的一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拉祜族原无文字,本世纪初,缅甸传教士为拉祜族设计了一套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文字并传入我国拉祜族地区,但使用面很窄,未能在我国拉祜族地区广泛传播,但目前境外缅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