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仫佬族

仫佬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仫佬”或“锦”。古代属※百越的一部分,秦汉以后相继被称为西瓯、骆越、僚、伶,明清时开始称木佬、姆佬等,解放后用现名。总人口159328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四把、黄金、龙岸、天河、小长安等乡及东门镇等地,占总人口的80%以上。其余散居在广西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融水、融安等县境内。宋代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明代推行土流合治,设有永顺副长官司和永顺正长官司。清代改土归流。操仫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部分兼通壮语或汉语,使用汉文。受道教、佛教影响很深,盛行多神及祖先崇拜,部分人信仰基督教。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解放以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开始萌芽。存在换工习俗。生产工具分为犁、耙、锄、刮、刀、镰几类,流行以马耕田。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和杂粮。其地煤矿储量丰富,“掘地为炉燃烧白炭”的历史已有500年之久,清初开始官办矿场,工业开采煤硫矿。聚族而居,服色尚青,喜食酸辣食物和糯米饭。文化习俗与壮侗语族民族有许多共同之处。富于反抗精神,明清时多次举行武装起义和斗争,以反抗封建统治和压迫剥削。1949年以后废除封建政治经济体系,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阶段。1983年成立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猜你喜欢

  • 解忧

    ?—53高句骊国第五世王。一作解爱娄。大武神王※无恤子,闵中王※解色朱侄。初封太子。汉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父死,因年幼未能即政,由叔父解色朱代立。二十四年,闵中王死,因已年长,嗣位。翌年春,遣将

  • 东川土知府

    明彝族土官名。洪武十四年(1381),故元女土官姑胜古归明。十六年赴京朝贡,授东川府(治今云南会泽县)土知府职衔。十七年,由云南所属割隶四川布政使司。二十年(1387),儿媳奢赛奉旨承袭。二十一年,因

  • 龙票

    清朝政府发给商号的经营执照。亦为专利许可证。龙票周围印有龙文,中间盖有御印。始颁发于嘉庆年间(1796—1820),当时在内蒙古地区领有龙票的旅蒙商,只有※大盛魁和※天义德两家。取得“龙票”即享有特权

  • 保安族东迁

    清代保安族的一次大迁徙。咸丰(1851—1861)年间,一说同治(1862-1874)初年,隆务寺宗教上层、土司头人为扩张势力,逼迫保安人改信喇嘛教,并利用水利灌溉等问题挑起民族争端,终于迫使保安人离

  • 移民实边

    清末在内蒙古地区推行的一项筹边政策。始行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辛丑条约后,清政府为筹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巨额赔款,推行“练兵筹饷”等“新政”,以“移民实边”为内蒙古“新政”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是以筹

  • 格旺

    藏语音译。旧时四川阿坝嘉绒藏族地区土司衙门职员,亦称“家具管家”。专管官寨各种家具的保管和维修。由8户上等百姓轮流担任,每次1人,一月一换,任职期间自带口粮,无津贴。世袭。

  • 慕容明

    680—738唐代吐谷浑王族。字坦,号代乐王。慕容氏。神龙二年(706),受唐封左屯卫翊府左郎将。景云二年(711),摄左屯卫将军,仍充押浑(指吐谷浑部落)副使。玄宗开元元年(713),拜上柱国,十年

  • 派巴颜

    参见“巴颜”(407页)。

  • 木板令

    解放前凉山彝族家支头人发出的紧急命令。又作“打木刻”。遇到紧急的冤家械斗和抵御外来进犯,由诺伙家支头人发出一条长约5寸,刻有刀痕,捆上辣椒和鸡毛,表示十万火急的木板,作为通知及紧急动员令,迅速传递给各

  • 北齐书

    纪传体断代史书。原称《齐书》,北宋改用今名。北齐、周、隋、唐之际李百药(565—648)撰。50卷。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隋末官建安县丞,入唐后任中书舍人,参加制定五礼和律令,后官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