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郎中
官名。魏、晋、南北朝与骑兵郎互称,为尚书省骑兵曹长官。
官名。魏、晋、南北朝与骑兵郎互称,为尚书省骑兵曹长官。
土司名。明置。在今四川叙永县古宋区。原为元代之九姓罗氏蛮夷长官千户所。洪武二年(1369)任福从傅友德入蜀招抚羿蛮有功,遂改长官司,命其统之。成化元年(1465)因征都掌蛮而升安抚司。天启六年(162
宋代法令之一种。宋朝廷内外各司和各路帅抚、监司管理财赋、兵马的机构,皆制订“一司条法”,又称“一司敕”。如吕夷简编《一司一务敕》,后来的《熙宁新编大宗正司敕》、《司农寺敕》等。一司或一路条法与通行全国
三国吴永安六年(263)以充县松梁山(一作嵩梁山,今湖南张家界市南天门山)自开如门,引为嘉祥,遂分武陵郡置。属荆州。治今湖南石门县(西晋太康中始置澧阳县为郡治。南朝陈改澧阳县为石门县)。辖境相当今澧县
官署名。管理佛教事务之机构。明洪武十五年(1382)始设于各府,掌钤束一府之僧人。设都纲、副都纲为正、副长官。清沿明制未改。
官署名。(1)北宋前期宣徽院所属机构。掌诸司使至内殿崇班等武臣及内侍供奉官、诸司工匠兵卒名籍。元丰改制罢。(2)北宋前期三司所属机构。掌衙司军将、大将、四排岸司兵卒名籍,及吉凶仪制、官吏宿直、诸州衙吏
唐代南诏所辖部落名。居永昌、开南节度境内(今云南保山、景东县境)。因以银片裹齿为饰,故名。为今傣族先民之一。
1523—1591明临海(今属浙江)人,字新甫,号敬所。嘉靖进士。授刑部主事。任江西提学副使时,修白鹿洞书院,引诸生讲习其中。后迁山西布政使,改广西左布政使,再补山东。隆庆五年(1571)为右副都御史
地名。亦作亦麻、伊瞒、尼满,皆为同一满语的异译,意为“山羊”。在乌苏里江东岸伊曼河口南岸。明永乐八年(1410)置亦麻河卫,属奴儿干都司。清为吉林三姓副都统辖地。咸丰十年(1860)沙俄强迫清朝政府订
一作卢鸿一。唐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徙家洛阳,字颢然,亦作浩然。博学,善篆籀,工八分书,能诗。画山水树石,得平远之趣,与王维相当。隐居于嵩山,玄宗慕其名,备礼征之。开元六年(718)至东都洛阳,任谏议
即“石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