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知识>

中国伦理范畴之一。原指敬神或表示敬意而举行的仪式。始见于卜辞,作豐,为行礼之器,即用器皿盛双玉以作供奉,表示对上帝或先祖的敬重。《尚书·君奭》:“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意谓殷礼能同上天参配,所以享国久长。西周时,强调“为礼卒于无别,无别不可谓礼”(《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遂将“”推演为区别贵贱亲疏的行为规范和等级名分制度,而有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之说。孔子推崇周礼,主张“齐之以礼”(《论语·为政》),朱熹注:“礼,谓制度品节也。”要求以周礼统一人们之视、听、言、动。老子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第三十八章),对“”持批判态度。战国时,荀子将“”之内涵予以扩大,谓其“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提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给礼赋予法的含义,主张礼与法相结合。汉代《白虎通》将礼规定为“五常”之一,成为当代和后世推行教化的重要内容,称“礼教”。北宋李觏提出“夫礼,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直讲李先生文集·礼论第一》)。理学家以“”为“天理”之表现形式,朱熹称:“礼谓之天理之节文者,盖天下皆有当然之理,但此理无形无影,故作此礼文画出一个天理与人看,教有规矩,可以凭据,故谓之天理之节文”(《朱子语类》卷四十二)。认为守“”即是循天理,失礼即是违背天理。

猜你喜欢

  • 科目

    科举考试名目。唐代取士,分科较细。如清顾炎武《日知录》称:“唐制,取士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

  • 梅州

    ①地名。五代南汉置敬州,北宋开宝四年(971)改名。治程乡县(今梅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梅州、梅县、平远、蕉岭等市、县地。属广南东路。熙宁六年(1073)废,元丰五年(1082)复,绍兴六年(1136

  • 名士传

    书名。东晋袁宏撰。三卷。记述魏晋“名士”之事迹,以夏侯玄(字太初)、何晏(字平叔)、王弼(字辅嗣)为正始名士;阮籍(字嗣宗)、嵇康(字叔夜)、山涛(字巨源)、向秀(字子期)、刘伶(字伯伦)、阮咸(字仲

  • 五代史阙文

    书名。北宋王禹偁撰。一卷。书成于真宗初年。补叙薛居正《旧五代史》记事避嫌漏略共十七事。包括后梁三事,后唐七事,后晋一事,后汉二事,后周四事。皆辨正精严,足补史阙。欧阳修《新五代史》多用其说。有汲古阁本

  • 平龙认

    书名。可能是公元八世纪关于炼丹术的手抄本。著者马和,又译为毛华。唐至德年间人。1807年德国汉学家克拉普罗特(H.J.Klaproth,1783—1835)在俄国彼得堡科学院一次学术会议上宣读题为《第

  • 捉钱令史

    唐高祖、太宗时置公廨本钱,为诸司办公费用,以诸司令史主之,号捉钱令史。每司九人,补于吏部,岁满授官。一度废置。高宗以后改以典史主公廨本钱。参见“捉钱”。

  • 西陵氏

    相传为上古氏族。黄帝元妃嫘祖为西陵氏之女。

  • 顺义

    五代吴睿帝杨溥年号(921—927)。凡七年。

  • 罗汝芳

    1515—1588明南城(今属江西)人,字惟德,号近溪。泰州学派学者。嘉靖进士。官至云南参政。万历初,讲学于广慧寺,被张居正罢归,与门人漫游讲学,所至弟子满座。少受薛瑄思想影响,后问学于颜钧,悟《易》

  • 五位百法

    佛教用语。五位,指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法、无为法。百法,指色法十一种,心法八种,心所法五十一种,不相应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种(见《大乘明门论解》卷上)。前四位九十四法,属于“有为法”,是唯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