犏牛
家畜名。牦牛和黄牛杂交产生。据藏文文献记载,约在公元六世纪,雅隆部落已养骡子、犏牛等杂交畜种。在中原地区,唐代著作中始见犏牛名称,但对其为牦牛与黄牛杂交后代,尚不甚了了。明代《水东日记》始明确有“牦牛与黄牛合则生犏牛”之记述。清《三农纪》对其形态有较细致描述。犏牛培育成功,为古代藏族对动物远缘杂交优势利用一大创造,可与马驴杂交之骡媲美。犏牛性格之驯顺、产乳量之高、肉味之美、毛之软长、耐役能力之强及对气候变化之适应性,均远胜于牦牛。
家畜名。牦牛和黄牛杂交产生。据藏文文献记载,约在公元六世纪,雅隆部落已养骡子、犏牛等杂交畜种。在中原地区,唐代著作中始见犏牛名称,但对其为牦牛与黄牛杂交后代,尚不甚了了。明代《水东日记》始明确有“牦牛与黄牛合则生犏牛”之记述。清《三农纪》对其形态有较细致描述。犏牛培育成功,为古代藏族对动物远缘杂交优势利用一大创造,可与马驴杂交之骡媲美。犏牛性格之驯顺、产乳量之高、肉味之美、毛之软长、耐役能力之强及对气候变化之适应性,均远胜于牦牛。
?—444柔然可汗。大檀子。北魏神䴥二年(429)继立,号敕连可汗(意为“神圣之王”)。曾与北魏和好,娶魏西海公主。太延二年(436)绝和。五年乘北魏进攻北凉,率军入塞,近平城,为魏军所
亦名水商。明清盐商之一种。运商将盐运至口岸,由水客购买,办理政府颁引的水程,按水程指定之道路,运盐到府、州、县卖与盐店。
广州至九龙铁路。清光绪十四年(1888)九龙商民筹划修筑此路,得李瀚章、张之洞赞可,并于十六年对路线进行了踏勘。二十四年英国插手索要此路承筑权。后迭经交涉,改为九龙界内由港英当局承办,广州至深圳墟段由
书名。一作《五十年大事记》。清末四明听雨楼主人撰。十九节。卷首录宣统元年(1909)赐恤诏书。本文分事业、政绩、学问、新政、吏治、育才、举贤等门记述张之洞生平,所举事例,如《马关条约》签订后密助唐景崧
辽妃嫔称号。
西晋东莱掖县(今山东莱州)人,字孝明。出身寒微,举孝廉,州辟别驾。曹魏咸熙初,为洛阳典农中郎将,封关中侯。入晋,为御史中丞,以王祥、郑冲、何曾、荀等虽位阶台辅,各皆老病
见“平民日报”。
445—517南北朝时光城(今河南光山)人。蛮族。世为四山蛮帅。原事南朝齐,太和十七年(493)归北魏,拜南司州刺史、光城县伯。转东豫州刺史。宣武帝初,破南朝梁将吴子阳、黄天赐、赵文举等,进号平南将军
官名。科举考试中特设之官,负责置办考卷。清制,乡、会试试卷分别由各省布政司、礼部遣专员按规定格式印制。试卷后面用印卷官戳记,以凭稽考。
亦称番舶、海舶、南海舶、南蕃海舶、蛮舶、夷舶。唐时指外国商船,后泛指中外互市船舶。唐中后期商业发展,因吐蕃、大食崛起,陆上商路梗阻,故商船纷至,有波斯舶、师子国(锡兰)舶、婆罗门(印度)舶、昆仑舶、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