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本
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字伯通。举进士。调抚州军事判官,知建德县。熙宁初上书赞成变法,除提举淮南常平,擢检正中书礼房公事,改户房。熙宁六年(1073),为梓夔路察访使,击降泸州蛮,擢集贤殿修撰、同判司农寺,出为秦凤路都转运使。八年,又招降渝州南川僚。进知制诰,分司西京,知滁、广、桂州。入为吏部侍郎,复出知洪州。
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字伯通。举进士。调抚州军事判官,知建德县。熙宁初上书赞成变法,除提举淮南常平,擢检正中书礼房公事,改户房。熙宁六年(1073),为梓夔路察访使,击降泸州蛮,擢集贤殿修撰、同判司农寺,出为秦凤路都转运使。八年,又招降渝州南川僚。进知制诰,分司西京,知滁、广、桂州。入为吏部侍郎,复出知洪州。
书名。清末阎镇珩撰。二百卷。成书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阎氏字季蓉,湖南石门人。光绪十四年客于浙幕时,以秦蕙田《五礼通考》所叙五礼仅六典之一端,遂因其例推而广之,历十三年成书。分设官、爵命、禄制、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分桂阳郡置。治零陵县(今广西全州县西南)。辖境相当今湖南邵阳、衡阳、武冈等市、县以南和广西阳朔、永福等县以北地。东汉移治泉陵县(今湖南永州市)。北部辖境扩大至今蒸水上游和涟水中
①唐后期土地附加税。安史乱后,军费大增,京城百官俸钱减耗。广德二年(764),开征青苗钱,以补充百官课料。由青苗使主管征收。大历初,每亩征收十文,三年(768)每亩加五文。后又加征地头钱每亩二十五文,
西汉人,字君孟。元帝时为尚书令,后迁少府。以治梁丘《易》著名。元帝令其与诸《易》家论难,诸儒莫能与抗。后为朱云折服,时人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与中书令石显、中书仆射牢梁等结党擅权,百官畏之,
亦作契汗、唾契汗。古部落名。居今青海湖一带,风俗同吐谷浑。十六国时,臣属南凉。西秦建弘三年(422)乞伏炽磐遣将大败其首领契汗秃真,获二万口,其别部五千户降西秦。
唐宝应元年(762)以方舆县改名。《元和郡县志》:“因县北有鲁君观鱼台,故名。”治今山东鱼台县西旧城集。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移治今县西南鱼城。1956年并入金乡县。1964年复置。移今治谷亭。唐
官名。唐代殿中省尚食局置十六员,流外三品,掌侍奉皇宫膳食;太子左春坊典膳局置六员,流外四品,掌侍奉东宫膳食。
?—1802清湖北襄阳人。嘉庆元年(1796),与王聪儿、姚之富等起于襄阳黄龙垱。旋为襄阳黄号首领,以在白莲教内辈分最大,为众所敬重。聪儿、之富遇难后,与王光祖率余部同四川义军徐天德、冷天禄等部会合,
见“作坊使”。
?—前554春秋时郑国人,字子孔。郑穆公之子。官司徒。郑简公三年(前563),尉止、司臣等聚五族攻杀执政子驷、司马子国、司空子耳,他以预闻其谋得免祸。旋任执政,规定群卿诸司各守其职,不得干预朝政,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