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渠
唐都长安城引水渠道。隋开皇初开凿,从城南引潏水西北流,自大安坊东街入城,经安乐、昌明、丰安、宣义、怀贞、崇德、兴化、通义、太平诸坊以西,流入皇城,再北流至太极宫,注为南海池、西海池和北海池。与永安渠同为都城西城区和皇城、宫城的供水渠道。
唐都长安城引水渠道。隋开皇初开凿,从城南引潏水西北流,自大安坊东街入城,经安乐、昌明、丰安、宣义、怀贞、崇德、兴化、通义、太平诸坊以西,流入皇城,再北流至太极宫,注为南海池、西海池和北海池。与永安渠同为都城西城区和皇城、宫城的供水渠道。
奏折。康有为撰。清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八日(1895.6.30)上呈,力言变法体要及先后缓急之事。是书以顽固派拒绝代呈,未能上达。有上海时务报馆石印本。
1592—约1676明末清初扬州泰州(今属江苏)人,一说通州(今南通)人。原姓曹,名逢春,一作遇春。十五岁时因犯法亡命盱眙(今属江苏),改姓柳,以说书为生,人称“柳麻子”。后游大江南北,师事松江名士莫
春秋晋邑。在今山西运城市东。《左传》成公十四年(前577):“卫侯飨苦成叔”;《国语·鲁语》:“苦成叔家欲任两国而无大德,其不存也,亡无日矣”,均指此。
战国时越国大夫。越王翳三十六年(前376),太子诸咎杀越王翳,自立为越君。不久,越人杀诸咎,国内乱。孚错枝被立为越君。次年,他平定内乱,立无余之为越君。
又译阿答儿乞、阿答里急。蒙古尼鲁温部的一支,由合赤温之子阿答儿乞歹的后裔组成。蒙古建国后,其一部并入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一带的八邻万户中。
宋时,对在中国长期居住的外国人,称住唐。
一作翟泉。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雒阳故城中。《左传》定公元年(前509):“晋魏舒合诸侯之大夫于狄泉,将以城成周。”杜预注:“狄泉,今洛阳城内大仓西南池水也。时在城外”;《水经·谷水注》:“池水又东
官名。北宋元丰七年(1084)置,选吏部四选官通算学并经考试合格者充任,掌算学教授之事。宣和二年(1120)罢。
官署名。宋置。掌开封地区百官刑狱。
即“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