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求土人
隋称台湾为流求。大业三年(607)、五年炀帝先后派羽骑尉朱宽、武贲郎陈稜率兵至流求。当地土人首领名渴刺兜,居波罗檀洞。居民除采集、渔猎外,还从事农耕牧畜。农作物有稻、粱、黍、麻、豆等。有拔毛、文身之俗,嫁娶以酒肴、珠贝为聘。
隋称台湾为流求。大业三年(607)、五年炀帝先后派羽骑尉朱宽、武贲郎陈稜率兵至流求。当地土人首领名渴刺兜,居波罗檀洞。居民除采集、渔猎外,还从事农耕牧畜。农作物有稻、粱、黍、麻、豆等。有拔毛、文身之俗,嫁娶以酒肴、珠贝为聘。
唐礼仪法典。制定于高宗时期。参见“唐礼”。
西汉置。因地多泉水,故名。治今甘肃安西县东。属敦煌郡。西晋元康五年(295)曾改属晋昌郡。北周废入凉兴县。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复以安西、柳沟二卫置。治今甘肃安西县。为安西府治。三十九年废。
文书名。历代皇帝遇有庆典,或朝廷遇有武功等喜庆之事,臣下均上书颂扬,是为贺表。《南史·垣崇祖传》:“高帝即位,方镇皆有贺表。”历代所上贺表情形各有不同,如宋代之制,诸路有大庆瑞,宰相及文武群臣则上表称
1856—1937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叔伊,号石遗。清光绪举人。曾为刘铭传幕僚。光绪二十四年(1898)春入京,受维新思想影响,作《戊戌变法榷议》十条,提倡维新。戊戌政变后,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邀往武
497—554一作惠皎。南朝梁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僧人,住会稽嘉祥寺。博学多通,因不满于宝唱的《名僧传》而作《高僧传》,颇具史料价值,为后世所推崇。又著有《涅槃义疏》、《梵网经疏》。
清安徽宁国人,一说安徽宣城(今宣州)人,本姓徐,名在柯。好游览,善画山水,师法倪云林、吴镇、沈石田,笔意苍浑,墨色浓厚,宣(城)池(州)之间,多奉为楷模。
西晋太康三年(282)避司马昭名讳改昭武县置。治今福建邵武市。属建安郡。东晋太宁元年(323)改为邵阳县。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复为邵武县。隋开皇九年(589)废。十二年复置,大业三年(607)属临
秦人。曾任栎阳狱吏、太史令。博识古今文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奉命与程邈、李斯等省改大篆,作《苍颉篇》中《博学》七章,今佚。
晋孝武帝年号(373—375)。凡三年。
官署合称。即唐代青城宫监、明德宫监、洛阳宫农圃监、食货监总称。显庆二年(657)分别改为东都苑北、南、东、西四面监。各监分掌本苑完葺苑面、宫馆、园池与种莳、蕃养六畜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