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东道
简称江东道。唐十五道之一。开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道置。治苏州(治今江苏苏州市)。辖润、常、苏、湖、杭、睦、歙、婺、越、台、括、建、福、温、汀、明、衢、泉、漳等州。相当今浙江、福建两省及江苏长江以南(除溧阳、溧水、高淳三市县外)、安徽黄山以南地区。乾元元年(758)废。
简称江东道。唐十五道之一。开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道置。治苏州(治今江苏苏州市)。辖润、常、苏、湖、杭、睦、歙、婺、越、台、括、建、福、温、汀、明、衢、泉、漳等州。相当今浙江、福建两省及江苏长江以南(除溧阳、溧水、高淳三市县外)、安徽黄山以南地区。乾元元年(758)废。
1192—1233金利州龙山(今辽宁建昌西北)人,字京甫。至宁进士。初任沈丘县主簿,因喜交游饮酒,为县令指告罢官。旅居归德(今河南商丘),行枢密院辟为都事。天兴元年(1232),任经历官,助知府石盏女
隋宗室女。开皇十七年(597),突厥突利可汗遣使求婚,文帝以其妻之。并特崇其礼,以离间突厥诸部。开皇末卒。
官名。清代銮仪卫长官。初名“总理銮仪卫事内大臣”,顺治九年(1652)改是称。额设一人,无专员,以满、蒙王公大臣兼授,正一品。掌銮仪卫之政令。
清内务府所领官庄之一。每庄设壮丁五人,后增为七人,选一人为庄头。其纳粮数照粮庄减半。因庄内种豆,交豆秸饲马得名。雍正初年,厩馆饲马不用豆秸,令每庄改交黑豆二十五石二斗、草一千束、秫秸一百四十束。
台湾高山族中平埔人的一支。散居于今台中县海岸一带平地。
《尚书》组成部分之一。包括《尧典》、《皋陶谟》。伪《古文尚书》从《尧典》中分出《舜典》,从《皋陶谟》中分出《大禹谟》,又增《益稷》,合为五篇。记述传说中唐尧、虞舜、夏禹等事迹。《书·尧典》“虞书”孔颖
书名。清郑观应著。系著者多年留心中外时事之代表作。光绪二十年(1894)刊行,五卷,凡五十七篇,附录十九篇。《道器》系该书总论,《学校》、《考试》、《议院》诸论,提出发展资本主义之主张。于中西政教之利
官名。战国魏置,主管官吏的长官。《水经·河水注》引《古本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七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
战国中期魏国王室陵墓。共三座大墓,位于河南辉县固围村东2里。1929—1930年曾遭大规模盗掘。1950—1951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清理。三墓自西向东并列于一高2米、东西长150米、南北宽
元代侍卫亲军指挥机构。秩正三品。至治二年(1322)二月,由钦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分立。置都指挥使三人、副都指挥使二人、佥事二人。下辖十行军千户所,一守城千户所,一屯田千户所。置营于清州(今河北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