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县
隋仁寿元年(601)避炀帝名讳以广平县改名。大业初为武安郡治。治今河北永年县东南旧永年。1958年移治临洺关,即今治。唐至金,为洺州治。元为广平路治。明清为广平府治。
隋仁寿元年(601)避炀帝名讳以广平县改名。大业初为武安郡治。治今河北永年县东南旧永年。1958年移治临洺关,即今治。唐至金,为洺州治。元为广平路治。明清为广平府治。
官名。战国秦置。御史之长。
春秋晋大夫智氏邑。在今山西永济市虞乡西北。《续汉书·郡国志》河东郡解县刘昭注引《博物记》“有智邑”。《括地志》:“故智城在蒲州虞乡县西北四十里。《古今地名》云:‘解县有智城’,盖谓此也”(《史记·魏世
书名。清嘉庆十二年(1807)祁韵士就《西陲总统事略》重新考辑录要而成。凡四卷。有嘉庆刻本、道光十七年(1837)筠渌山房刻本、光绪四年(1878)与八年同文馆本,并辑入《粤雅堂丛书》、《小方壶斋舆地
散官名。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置,属教坊。从七品上。元废。
?—497北魏时高昌王。太和二十一年(497)遣司马王体玄至魏求举国内徙。高昌国人情恋本土,遂杀儒,立麴嘉为王。
一作从衡。“合纵离横”或“合纵连横”之简称。战国时两相对峙的外交方略。齐、楚、燕、赵、韩、魏等联合抗秦为纵;六国中某国或几国奉秦转相进攻为横。一说南北为纵,六国地连南北,故六国联合抗秦为合纵;东西为横
见“号军”。
或作帅味。相传为金天氏(少昊)之后裔。曾作水官。生允格、台骀(《左传·昭公元年》)。
约前370—约前310战国时宋人,或称惠子。魏惠王相,曾为魏王立法。又随魏惠王朝齐威王,使齐、魏互尊为王,以对抗秦。张仪相魏后,因反对“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战国策·魏策一》),被驱逐离魏。经楚
见“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