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知识>招讨使

招讨使

①使职名。唐贞元末始置。为战时权置军事长官,兵罢则停。其下有副使等。任命时多冠以某某道名或战争方位名。北宋亦置。为一路至数路地区统兵官,掌招抚讨伐事务。南宋初,位宣抚使下、制置使上。对金战争中,往往以文武大臣遥领金统治区招讨使。其官署称招讨使司或招讨司。辽、金、元亦置。辽负责统领编入军籍之俘降军兵,金掌招抚征讨及接受贡纳、颁给赏赐等事,元掌招抚征讨事。②明清土官名号之一。明仅四川设一员,从五品,为土官署招讨司长官,其下有副使,受地方长官约束,世袭,其承袭事隶兵部。清沿明制。雍正间改土归流后废。

猜你喜欢

  • 元顺帝

    1320—1370即妥欢贴睦尔。元代皇帝。1333—1368年在位。元明宗和世㻋长子,妃哈剌鲁氏迈来迪所生。明宗遇害后,被徙居高丽和广西静江(今桂林)。至顺三年(1332)文宗、宁宗相继

  • 腾冲卫

    明洪武末改腾冲府为腾冲守御千户所,属金齿卫。治今云南腾冲县。正统时升为军民指挥使司。辖境相当今云南龙川江、大盈江流域。嘉靖初改为腾越州,并置腾冲卫。清康熙中裁卫,嘉庆二十四年(1819)改为厅。191

  • 广至县

    西汉置。治今甘肃安西县西南。属敦煌郡。西晋元康五年(295)曾改隶晋昌郡。北周废入凉兴县。

  • 十样锦

    宋代任官中散大夫、中奉大夫者之十项待遇。朱弁《曲洧旧闻》卷十:“今之中散大夫,即昔之大卿监也。旧说谓之‘十样锦’。受命之初,不俟赦恩,便许封赠父母妻一次,一也;妻封郡君,二也(今为令人);不隔郊奏荐,

  • 管领六盘山等处怯怜口民匠都提举司

    官署名。设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秩正四品,隶内正司,掌皇后汤沐邑赋税、民匠、属民。置都提举一员,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员。下辖五处长官司,秩正五品;提领所十,秩正七品,分掌各地赋税属民。

  • 中葡北京条约

    原名《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葡萄牙在英国支持下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光绪十三年十月十七日(1887.12.1),由清政府代表奕劻、孙毓汶与葡方代表罗沙(Thomas de Souza Roza)签

  • 尚史

    书名。清李锴撰。七十卷。纪传体上古史。起自黄帝,迄于秦末。作者认为《史记》于春秋以前记载过于简略,其后虽有学者继司马迁从事《春秋》以前史事的研究,均未尽善。乃博采众说,仿马骕《绎史》之法,引用原文下皆

  • 三分钱

    西汉铸币。铜质。据《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表》,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行三分钱”。一说三分钱即武帝所铸半两钱,枚重四铢,为半两(十二铢)的三分之一,故名。《汉书·武帝纪》:建元五年“罢三铢钱,行半

  • 赎铜

    见“赎刑”。

  • 阖庐洲

    在今江苏南京市北大江中。《晋书·贺循传》:“江中剧地,惟有阖庐一处,地势险奥,亡逃所聚。”《资治通鉴》:东晋太宁二年(324),王敦将“钱凤走阖庐洲,周光斩之”,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