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知识>常服

常服

皇帝、太子、后妃、诸王、百官及命妇通常穿戴之服。历朝历代制度不同。隋代皇帝听朝,以赭黄文绫袍,乌纱帽,折上巾,六合靴,与贵臣通服。百官常服同于庶民。唐初,以赭黄袍、巾带为常服。腰带则一、二品銙以金,六品以上以犀,九品以上以银,庶民以铁。太宗常服为有袴褶与平巾帻,通用翼善冠。其后,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銙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銙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銙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鍮石带,銙八;黄为流外官及庶民之服,铜铁带,銙七。中宗以后文官以紫黑絁为巾,赐供奉官及诸司长官,有罗巾、圆头巾子,后遂不改。明代皇帝乌纱折角向上,亦名翼善冠。黄袍,盘领窄袖,带用玉、皮靴。文武官乌纱帽、团领衫、束带。公侯驸马伯与一品为玉带,二品花犀带,三品金鈒花带,四品素金带,五品银钑花带,六、七品为素银带,八、九品及未入流官乌角带。服花、花样,亦依品级有严格规定。如公侯驸马伯为麒麟、白泽,文一品为仙鹤,武一、二品为绣狮子等。命妇为颜色圆领衫。

猜你喜欢

  • 契丹族所建王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神册元年(916)创建契丹国,建都皇都(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辽太宗耶律德光大同元年(947)灭后晋,建国号大辽,改皇都为上京。辽圣宗统和二年(984)改国号为大契丹国

  • 戴宗骞

    1842—1895清安徽寿州(今寿县)人,字孝侯。初入曾国藩幕,升知县。同治十一年(1872)奉命率淮、练军治畿辅水利。光绪六年(1880)随吴大澂治吉林边务,屯垦颇著成效,迁知府。后檄防山东威海。十

  • 刘奭

    即“汉元帝”。

  • 牛羊司

    官署名。宋代置,掌饲养牛、羊,供应祭祀及太官宴享、御厨烹宰。初设监官三人,以京朝官、诸司使副、三班使臣充任。元丰改制后,隶光禄寺。南宋初,以乳酪院并入,改隶礼部。

  • 定廉城

    见“定廉县”。

  • 向宠

    ?—240三国时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向朗侄。初为蜀汉牙门将。章武二年(222)刘备攻吴大败,其部独全。建兴元年(223),封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兵。五年,诸葛亮上表请伐中原,赞之为晓畅军

  • 翰林侍讲学士

    见“翰林侍读学士”。

  • 偏沅

    巡抚名。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用兵播州(治今贵州遵义市),以湖广地辽阔,分置。寻废。天启二年(1622)后或置或废。崇祯二年(1629)定设。半年驻偏桥镇(今贵州施秉县东北),半年驻沅州(治今湖南

  • 典瑞院

    官署名。元代置,掌宝玺、金银符牌。世祖中统元年(1260),始置符宝郎二员。至元十六年(1279),立符宝局,给六品印。十七年,升正五品。十八年,改典瑞监,秩正三品。大德十一年(1307),升典瑞院,

  •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官名。简称同平章事。唐初以尚书令(或仆射)、中书令、侍中为正宰相,太宗或以他官加此名义行宰相事。贞观八年(634)诏李靖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始有“平章事”之名。永淳元年(682)以黄门侍郎郭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