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阳郡
西晋永兴元年(304)分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二县置。治寻阳县(今湖北黄梅县西南)。属江州。辖境相当今江西九江市以西、湖北武穴市以东的长江两岸地区。其后屡有伸缩。东晋咸和中移治柴桑县(今江西九江市西南),梁太清中又迁治湓口城(今九江市)。隋开皇九年(589)废。
西晋永兴元年(304)分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二县置。治寻阳县(今湖北黄梅县西南)。属江州。辖境相当今江西九江市以西、湖北武穴市以东的长江两岸地区。其后屡有伸缩。东晋咸和中移治柴桑县(今江西九江市西南),梁太清中又迁治湓口城(今九江市)。隋开皇九年(589)废。
书名。纪传体西汉史,东汉班固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共一百篇,包括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后人析为一百二十卷。班固依据其父班彪所作《后传》六十五篇,进一步搜集材料,撰写《汉书》。至其死时,八
即“敌烈”。
?—648唐时焉耆王。公元645—648年在位。龙栗婆准从父(一说从兄)。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杀栗婆准,署立之。后年唐将阿史那社尔西征,被俘杀。
战国魏置。因故宋国地,故名。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商丘市及安徽省砀山县等地。
官吏和官署的泛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利簋铭》:“命汝辟百寮、有司事。”《汉书·文帝纪》:“有司请令县道,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晋书·石崇传》:“有司承旨奏(石)统
?—416东晋扶风郿县(今陕西眉县东渭河北岸)人,字彦仁。为南阳太守。义熙元年(405)起兵袭桓玄余部于襄阳(今湖北襄樊),进向江陵(今湖北荆州),以功为辅国将军、雍州刺史。六年,与荆州刺史刘道规共击
书名。近人梁启超撰。一册。凡《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阳明学派之余波及其修正》、《清代经学之建设》、《清初史学之建设》、《程朱学派及其依附者》、《实践实用主义》、《科学之曙光》、《清代学者整理旧
古建筑构造做法。外檐柱不垂直于地面而向室内倾斜,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面向内倾斜柱高的8/1000,角柱两个方向都有倾斜,以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楼阁建筑每层檐柱于下层柱侧脚上再
在今浙江杭州市北郊与余杭交界处,高200余米。因唐时山麓有亭名皋亭而得名。南宋时是都城临安府的防守要隘。半山在皋亭山西南,距皋亭山尚有十里。《元史·伯颜传》:元至元十三年(1276)正月元军攻占皋亭山
即“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