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衔
官制用语。唐宋兼御史台官,称宪衔。唐后期,始授御史台兼官,以示优崇。宋代分兼御史大夫,兼御史中丞、兼侍御史、兼殿中侍御史、兼监察御史五等。以授武臣宗室及禁军将校。通事舍人、内殿崇班以上武臣初除即加兼御史大夫。宗室副率以上及初除军头等军职,经恩加兼监督御史,再经恩加则依次迁之。元丰改制废。
官制用语。唐宋兼御史台官,称宪衔。唐后期,始授御史台兼官,以示优崇。宋代分兼御史大夫,兼御史中丞、兼侍御史、兼殿中侍御史、兼监察御史五等。以授武臣宗室及禁军将校。通事舍人、内殿崇班以上武臣初除即加兼御史大夫。宗室副率以上及初除军头等军职,经恩加兼监督御史,再经恩加则依次迁之。元丰改制废。
1451—1527明广东顺德人,字叔厚,号厚斋,又号郁洲。成化进士,授编修。弘治初进侍讲,侍武宗于东宫。正德五年(1510)以吏部尚书入阁。十年,任首辅,曾谏阻武宗巡游。武宗死,赴安陆迎立世宗。不久被
古代铸造青铜器的陶制模范。用含砂粘土或粘土配砂制成。因其焙烧温度较低,达不到陶的烧成温度范围,故又谓之泥范。商代已广为使用,河南偃师二里头及郑州二里岗遗址均有实物出土。许多商周青铜器均用其铸造。早期陶
①(?—329)十六国时新兴(治今山西忻州)人,字义孙。匈奴族。刘曜世子。初没于黑匿郁鞠部。曜立,乃归,封永安王,署侍中、录尚书事。前凉张骏遣张阆等攻掠秦州,刘曜命其领兵败之,追至令居(今甘肃永登)。
?—1252金太原(今属山西)人,以小字行。幼为蒙古兵所掠,长随军征战,曾四次使宋。拖雷监国元年(1228),任太原府主帅。太宗时,从攻陕西。为千户,又攻襄阳、兴元、剑阁。取夔府(今重庆奉节)。拜宣德
中国现存古地图之一。南宋绍兴六年(伪齐阜昌七年,1136)刻石。制图人不详。图右上方记有大辽国,可能是宋仁宗(一说神宗)时根据唐贾耽《海内华夷图》简缩改绘而成。后落入伪齐人之手。石刻长宽各为3.42尺
?—1295元甘州(今甘肃张掖)人,姓野蒲氏。世为西夏将官。父野蒲甘卜率部降蒙,任本军千户。至元六年(1269),袭父职,攻宋淮西地。宋亡,迁淮西宣慰使,奏请汰冗官、立屯田。升河南行省参知政事、左丞、
清雍正二年(1724)分吴江县西部地置。与吴江县(今江苏吴江市)同城而治。属苏州府。1912年并入吴江县。
战国时楚国人。一说为秦国大臣。秦昭王初,曾为秦大臣公孙消谋,建议他以秦、楚在诸侯中的声威,资助逃亡在东周之华阳君芈戎(宣太后之同父弟)为周相,以取悦宣太后。如此,公孙消必被重用为秦相。见《战国策·秦策
亦称票庄、汇票庄或汇兑庄。旧中国信用机构的一种。多为山西人所经营,故又称山西票号或西号。起源时间说法不一。一说明末清初始创设于山西;一说最早由清代乾嘉年间山西人在天津所设日升昌颜料号改成。道光中叶,山
约前385—前337战国时郑国京(治今河南荥阳东南)人。故郑之贱臣,后为韩昭侯相。其思想“本于黄老而主刑名”(《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主张法治,尤重“术”。要求君主“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