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知识>大行台

大行台

①官署名。北魏置,为尚书省在各主要地区的派出机构,代行尚书省职权,依所辖区域名称称关西大行台、东北道大行台、三徐州大行台等,管理辖区内的军政事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设大行台尚书令为长官,大行台尚书仆射为副贰,又置大行台尚书、大行台郎中等分曹理事。南朝梁、东魏、西魏、北齐沿置,北魏末期的关陇起义军领袖万俟丑奴亦置。唐高祖武德初,设陕东道大行台尚书省,置令一员,仆射一员,左、右丞各一员;都事一员;兵部、民部、工部尚书各一员;司勋、考功、兵部、驾部、礼部、膳部、度支、仓部、刑部、都官、工部、屯田郎中各一员;食货监、农圃监、武器监、百工监各一员,主事及丞若干人。武德八年(625)省。②官名。北魏、南朝梁、东魏、西魏、北齐时多作为大行台长官的省称。

猜你喜欢

  • 桑虞

    晋魏郡黎阳(今河南浚县东)人,字子深。诸兄仕石勒,咸登显位,惟他阴欲避地海东,母死,庐于墓侧五年。勒以为武城令,以去海近,欣然就职。后为青州刺史刘征长史,带祝阿郡(今山东济南西)。石虎死,国中大乱,晋

  • 永济县

    ①唐大历七年(772)分临清县置。“以邑西临永济渠,故以为名”(《太平寰宇记》)。治今山东冠县北北馆陶。属贝州。北宋初改属大名府,熙宁五年(1072)废为镇,隶馆陶县,不久改隶临清县。②金大定二十七年

  • 枢密使

    官名。唐永泰中始置内枢密使,以宦官为之,掌宫廷奔走,宣传机密诏奏,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皇帝有所处分,则宣付政事堂及翰林院学士。僖宗时,杨复恭、西门季玄任枢密使,始于堂状后帖黄,指挥公事,侵夺宰相之

  • 西洋新法历书

    历(曆)书名。清初,德国来华传教士汤若望将《崇祯历书》删改为一百零三卷,并改名为《西洋新法历书》。收入《四库全书》时为一百卷,因避乾隆讳改称《西洋新法算书》。

  • 席固

    504—564南北朝时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人,字子坚。梁大同中,为齐兴郡守。侯景之乱时,士多依附,遂有亲兵千余人。梁元帝嗣位江陵(今湖北荆州),迁兴州刺史,军民从者甚众,遂自据一州,以观时变。西魏大统

  • 管粮同知

    官名。亦称监兑同知。清代督理漕粮的官员。隶于总漕。初以府推官监兑漕粮。康熙六年(1667)改委各府同知六人,秩正五品。稽查米色之美恶,兑运之迟速,并查禁包揽、搀和、需索、滋事等弊。光绪三十一年(190

  • 王鹏运

    1848—1904清广西临桂人,原籍浙江山阴。字幼霞,自号半塘老人,晚号鹜翁。同治举人。授内阁中书,擢内阁侍读。后授江西道监察御史,升礼科给事中。光绪二十一年(1895)代康有为上疏,请修京城道路,弹

  • 沙毕纳尔

    清代蒙古寺庙及上层喇嘛的属民。汉称庙丁。有时并指喇嘛徒众。其来源为王公贵族奉献户口或人户自动投充。与寺院及上层喇嘛有严格的人身隶属关系,为之牧放牲畜、交纳贡赋和服各种劳役。其在喇嘛旗内被编入丁籍服兵役

  • 司吹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笙师置,北周沿置。初为春官府大司乐中大夫属官,北周保定四年(564),改大司乐为乐部,遂为乐部中大夫属官。掌竽、笙、埙、箫等吹奏乐器的演奏及其人员管理。正二命。下

  • 管理杭州织造

    官名。清代内务府广储司所辖负责杭州织造官员,由司员内奏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