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黄县
秦置。治今河南民权县西北。《资治通鉴》:秦二世二年(前208),“项羽、沛公攻外黄未下”,即此。两汉属陈留郡,西汉又为都尉治。西晋属陈留国。北魏废。北齐复置。隋属曹州,唐初属杞州。贞观六年(632)废。
秦置。治今河南民权县西北。《资治通鉴》:秦二世二年(前208),“项羽、沛公攻外黄未下”,即此。两汉属陈留郡,西汉又为都尉治。西晋属陈留国。北魏废。北齐复置。隋属曹州,唐初属杞州。贞观六年(632)废。
①即今湖北西部长江支流清江及其上游小河。《后汉书·南蛮传》: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②即今湖北中部汉水支流蛮河,《水经·沔水注》:“夷水,蛮水也,桓温父名夷,改曰蛮水。”
梵文Pratityasamutpada的意译,亦译“缘生”,音译“钵剌底医底界叁嗢钵地界”。佛教名词。指事物的“生灭”、“变异”皆依此为“缘”(条件),方有彼“起”,故名。以此解释世界、社会、人生以及
又名龙泉、龙洲。在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区北龙陂桥。广圆二百余步,“水至渊深,有龙见于其中”,故名(《水经·沔水注》)。《晋书·武帝纪》:泰始四年(268),吴将施绩入江夏,万郁寇襄阳,遣太尉义阳王望屯龙陂
南宋绍兴元年(1131)以高宗潜邸,升康州置。治端溪县(今德庆县)。辖境相当今广东德庆、罗定、郁南、云浮等市、县地。属广南东路。元至元十七年(1280)改为德庆路。明洪武元年(1368)复为府,九年降
又作陶渚。今河南孟州市南一段古黄河的别称。《水经·河水注》:“《晋阳秋》曰:杜预造河桥于富平津,所谓造舟为梁也。又谓为之陶河。魏尚书仆射杜畿以帝幸许,试楼船,覆于陶河,谓此也。”《资治通鉴》“陶”作“
即“阿罗憾”。
①爵名。周代始置,为五等爵中第四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一说子、男爵位属同一等。其后或废或置,魏、晋、南北朝各朝皆置,为六等爵之第五等,在“伯”之下,“男”之
古长度单位。一宣等于一尺三又三分之一寸。《周礼·冬官·车人》:“半矩谓之宣。”郑玄注:“矩二尺六寸三分寸之二,……宣,半矩,尺三寸三分寸之一。”一说为角度单位,半矩45°,谓之宣。
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分海陵具南五乡置。治今江苏泰兴市。属泰州。北宋乾德二年(964)迁治柴墟镇(今泰兴市西北口岸镇)。元丰四年(1081)复徙今治。南宋初曾有迁徙,绍兴十四年(1144)仍还今治
官名。又名右街功德使。唐贞元四年(788)崇玄馆罢大学士后置,与左街大功德使总领僧、尼之籍及功役。元和二年(807)又以道士、女冠隶之。会昌二年(842)以僧、尼改隶礼部主客司,六年复隶左、右街大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