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南山
在今云南永平县西南。为西陲要道。《后汉书·西南夷传》:永平十二年(69),于哀牢地置永昌郡,“始通博南山,度兰仓水,行者苦之”,即此。
在今云南永平县西南。为西陲要道。《后汉书·西南夷传》:永平十二年(69),于哀牢地置永昌郡,“始通博南山,度兰仓水,行者苦之”,即此。
明时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永昌(今保山)、腾越(今腾冲)、顺宁(今凤庆)等西南地区。肤色黑,男子以花布为套衣,妇女穿裙,以红黑藤系腰。居于山岭,从事狩猎或农耕。为今佤族先民。
书名。南宋范成大撰。原书三卷,今存一卷。成大于乾道中知静江府(治今广西桂林)兼广西经略安抚使,乾道九年(1173)到任,淳熙二年(1175)徙镇四川。此书为由广西入蜀途中所作。所记分《志岩洞》、《志金
西夏职官称谓。加于宗室重臣职称前,以示显贵。
清初八旗世爵之一。位在“牛录章京”(旧称“备御”)之下,正五品。始置年代未详,惟天聪间已有此名。顺治四年(1647)改名为拖沙喇哈番,乾隆元年(1736)定汉名为云骑尉。
满语音译。汉名佐领或简称佐。清代八旗组织的基层单位。原为女真人早期兵农合一的临时性组织形式。据载:“凡遇行师出猎,不论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满洲人出猎开围之际,各出箭一支,十人中立一总领,属九人而
匈奴头曼单于统治中心。据《汉书·地理志》载,城在五原郡稒阳(治今内蒙古包头东)西北。
画名。东晋顾恺之作。题材出自三国魏曹植《洛神赋》一文。长幅横卷,约分思慕、相见、赠礼、别离四段。画面充满浪漫色彩:洛神衣带飘举,委婉动人,气氛离奇,似梦非梦。曹植则在车上回顾,使画面虽尽而意境无穷。原
1568—1597明代蒙古土默特部人。俺答汗与三娘子之子。生于俺答汗征卫拉特途中,极受钟爱。俺答汗封贡时,明封指挥同知,后升骠骑将军、龙虎将军、都督同知。俺答汗死后,三娘子为其娶妻大成比吉。万历十八年
土司名。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属平越卫。弘治七年(1494),改属麻哈州。清顺治十五年(1658)归附。长官吴姓。治今贵州麻江县东南平定,管平定、鸡东等七十三寨。居民有苗族、布依族。
1855—1939直隶天津(今天津市)人,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清光绪进士。历翰林院编修兼充国史馆协修等职。中日甲午战后入袁世凯幕,在小站兼管营务处。光绪二十九年(1903)以内阁学士兼练兵处提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