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四杰。四人地位低下,仕途坎坷,共同反对因袭南朝齐梁绮丽诗风,在开拓诗歌思想境界,扩展题材领域,探索格律形式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四杰。四人地位低下,仕途坎坷,共同反对因袭南朝齐梁绮丽诗风,在开拓诗歌思想境界,扩展题材领域,探索格律形式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
九夷之一种。
?—1629又名王异。明末人。陕西农民起义首领。崇祯元年(1628)在陕南举义,称大梁王,拥众四百人。一度攻克略阳,进逼汉中,俘获关南道中军王首成。二年为商洛道刘应遇所败,被俘杀于西乡、紫阳境内之大石
①春秋晋邑。在今山西霍州市东南。《左传》僖公十五年(前645):“晋阴饴甥会秦伯,盟于王城。”杜预注:“阴饴甥即吕甥也,食采于阴,故曰阴饴甥。”②即“平阴”。③山北水南为阴。如华阴、江阴、淮阴、山阴。
见“厢官”。
管理佛教事务官员统称。十六国后秦以道䂮法师为僧正,是为立僧官之始。南朝宋亦置僧正,梁置大僧正,唐、宋设有僧官衙门僧录司,掌众僧事。辽代上京、燕京设僧录。金代路设僧录、僧正,州郡设都纲,县
西晋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字景先。受《易》于会稽伍振。善占卜、图宅相冢,亦行厌胜之术。元康六年(296)举贤良。及琅邪王司马睿渡江,以为广武将军。永嘉末卒。
?—619隋炀帝孙。字仁谨。大业二年(606),封越王。炀帝巡游,常留守东都。杨玄感起兵,攻东都,与兵部尚书樊子盖拒守之。十三年,炀帝逃往江都,复令与段达等七贵总揽洛阳事。次年,炀帝被杀,元文都、王世
即“申包胥”。
1407—1454又译额森、厄僧。明时瓦剌贵族首领。明敕书称为“瓦剌都总兵答剌罕太师淮王大头目中书丞相”。正统四年(1439),继父脱懽为太师。兼并蒙古诸部,并挟脱脱不花可汗北服乞儿吉思,西征中亚诸族
1044—1076北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字元泽。王安石子。性敏悟,未冠已著书数万言。治平进士,调旌德尉。熙宁四年(1071)除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受诏撰《诗义》、《书义》,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