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诏
皇帝之诏书。十六国时,后赵主石虎与皇后在邺城戏关马上为诏书,用五色纸,衔于木制凤口中。侍人放数百丈绯绳,辘轳回转,凤则飞下,谓之“凤诏”。后世凡大礼则沿用。
皇帝之诏书。十六国时,后赵主石虎与皇后在邺城戏关马上为诏书,用五色纸,衔于木制凤口中。侍人放数百丈绯绳,辘轳回转,凤则飞下,谓之“凤诏”。后世凡大礼则沿用。
元代大理总管段氏总称。大理国王段氏后裔,通元代为云南民族上层地方势力代表。宋宝祐二年(1254)蒙古军灭大理国。国王段兴智降,宪宗赐名摩诃罗嵯(梵语大王),委以重任。蒙古中统二年(1261),兴智弟段
见“太原郡”。
朝廷除授官职的文书。朝廷决定某人任某职后,由吏部发出除书,并送达受任者。在吏部留有底案。
相传为高辛氏之次子。与其兄阏伯居于旷林,互以干戈征讨,被迁于大夏,主参星,唐人因之,以服事夏商。
官名。西晋置,隶太仆,掌畜牧事务,又别置羊牧丞。北魏亦置。《魏书·宇文福传》:“未几,转骁骑将军,仍领太仆典牧令。”隋代置为太仆寺典牧署长官,二员,从八品上,大业三年(607)升为从六品。唐代太仆寺典
即“完颜允恭”。
古西域国名。汉时王治天山西疏榆谷,在今新疆巴里坤湖(汉名蒲类海)附近。以游牧为主,兼营农业。初为匈奴右部地。汉破姑师,属西域都护。三国时作蒲陆,属魏西域戊己校尉辖境,附于车师后部。晋至隋唐,先后为鲜卑
静电吸引现象。顿牟、瑇瑁或瑇瑂,都是玳瑁别称。玳瑁是海生爬行动物,其甲壳也称玳瑁。汉代已有人发现玳瑁的静电现象。王充《论衡·乱龙》:“顿牟掇芥”;晋郭璞《山海经图赞·北山经第三》:“瑇瑂取芥”;《春秋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初为春官府大司乐中大夫属官,北周保定四年(564),改大司乐为乐部,遂为乐部中大夫属官。掌高昌、龟兹等国传入的音乐、舞蹈的演出及其人员的管理,正二命。下设典夷
一作察罕章、察旱章。蒙古语,茶罕意为白,章可能是“爨”的对音。元宪宗四年(1254)立茶罕章管民官,治今云南丽江县。至元八年(1271)立宣慰司,十三年改立丽江路军民总管府,二十二年立宣抚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