僄越
古族名。见《华阳国志·南中志》,东汉时居永昌郡(治今云南保山)。僄,亦作剽,缅甸古国名;僄越,当为僄国境内越人之流入永昌郡内者。
古族名。见《华阳国志·南中志》,东汉时居永昌郡(治今云南保山)。僄,亦作剽,缅甸古国名;僄越,当为僄国境内越人之流入永昌郡内者。
宋代官员注授差遣的一种方法。即移授其他差遣窠阙。在任应移的职官、知县、县令或监当官,任满即予移注相应差遣。其他选人,须任满后一年,准许移注。奏举职官、知县、县令,历任不犯赃私罪,准许移注与现任同等路分
地名。在今云南河口县西北龙博河入元江处。清初在龙膊(博)河(又名清水河)入元江处设清水河卡,属老寨汛(今云南河口县西北之老寨)。清末改设龙膊汛。
明山东诸城人,字茂实,号月林。嘉靖进士。由行人擢刑科给事中。时严嵩秉政,上言权臣不宜独任,并劾其党。嵩败,迁兵科给事中。后以言事不及时斥为民。万历间擢左副都御史,以一柴车就道。既入朝,陈吏治积弊八事。
又名九曲岩、滇巅台。佛教名胜。位于云南宾川县城西北。因山势形似鸡足得名。蜀汉时建有小庵,唐代扩建。佛寺庙宇达百余座。后历代递有增补修建,明代曾颁赐藏经一部给悉檀寺,其时一些国内名僧以及印度僧人都曾到此
地名。今河北沽源县东、滦河上源闪电河一带。因遍地生长金莲花,故名。为金帝避暑地,建有景明宫。元宪宗元年(1251),忽必烈受命出镇漠南汉地,置藩邸于此。
明光宗朱常洛语录汇编。叶向高等编纂。天启三年(1623)成书,崇祯元年(1628)进呈。四卷。1967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皇明宝训》,附入残存七页。
1648—1709清浙江海宁人,字六谦,号香泉,晚号葑叟。贡生。康熙四十八年(1709)擢南安知府,死于任。诗歌、书法著名当时。书专法晋人。著有《隐绿轩题跋》、《金石文录》、《春霭堂集》,刻有《予宁堂
北周天和五年(570)置。治今陕西千阳县西四十里,建德四年(575)移治今千阳县西北六里。隋属扶风郡。唐、宋属陇州。金为陇州治。元仍属陇州,至正二年(1342)复移治今千阳县西北五里。明嘉靖二十六年(
八股文固定的组成部分之一。参见“八股文”。
历代国子监刻印的书本。五代时后唐长兴三年(932),明宗从宰相冯道、李愚之请,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取郑覃所刊石经,雕印发售。政府印售经籍始此。后周广顺三年(953),尚书左丞,兼判国子监事田敏进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