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知识>代郡

代郡

①本代国,战国赵武灵王置郡。秦、西汉治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西汉时辖境相当于今山西阳高、浑源等县以东,河北怀安、涞源等县以西的内外长城间地及内蒙古兴和县地。东汉移治高柳县(今山西阳高县),三国魏又移治代县。北部缩小。十六国后燕建兴三年(388)废。北邻匈奴、乌桓、鲜卑,为北方要郡。②北魏置。治平城县(今大同市东北),辖境相当今山西外长城以南的大同市、左云县地。孝昌中废。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北魏建都于此;又历为司州、恒州治。③东魏天平二年(535)侨置。寄治肆州秀容郡城,在今山西忻州市西北。北齐废。

猜你喜欢

  • 司赞

    ①官名。隋炀帝始置,为宫廷女官,二十四司之一,属尚仪局。员二人,从六品。唐沿置,改正六品。掌朝见、宴会之赞相导引。宋、金及明初悉如唐制。明永乐后,其职尽归于宦官。②官署名。明代女官尚仪局所领四司之一。

  • 本教

    藏语称本波,亦作苯教、钵教,俗称黑教。藏族原始社会时产生的一种巫教。最初在香雄(今西藏阿里地区)发展。传说创始人为先饶米沃且。崇奉鬼神精灵和自然物,重祭祀、跳神和占卜。佛教传入前,在吐蕃奴隶制社会中占

  • 传敕

    文书名称。清代敕书之一种。参见“敕书”。

  • 守兵

    清代绿营兵之一。乃驻守城寨之步兵。于绿营余丁内拨补,无余丁则募于民。又,天聪八年(1634)曾以驻防盛京炮兵为守兵,外城守兵为守边兵。

  • 施琅

    1621—1696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今泉州)人,原名郎,字琢公、尊侯。初为郑芝龙部下左冲锋。降清后,历任同安副将、总兵,福建水师提督,授内大臣,隶汉军镶黄旗。康熙三年(1664)授靖海将军。二十年复任

  • 廷议

    指廷臣集议。明代常令内阁会同五府、六部、都察院、六科给事中计议大政及推举文武大臣,然后具本奏闻,由皇帝裁决。

  • 云南通志

    书名。有明隆庆六年(1572)邹应龙纂修本,清康熙三十年(1691)范承勋纂修本、道光十五年(1835)阮元纂修本等。其中较常见者为清鄂尔泰等监修、靖道谟纂修本。三十卷。雍正间成书。乃据旧志增修,旧志

  • 司徒郑伯

    即“郑桓公”。

  • 一种轻盈、稀疏、方孔的丝织物。组织有平纹和绞经两种。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内司服》“素沙”。特点是轻柔透亮。秦汉时广泛用于做夏服和衬衣。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三号汉墓出土大量纱织物,其中一

  • 外臣

    ①春秋战国时列国大夫、士对别国君主的自称。《仪礼·士相见礼》:“凡自称于君”,“他国之人,则曰外臣”。《左传·成公三年》:“以赐君之外臣首。”②汉代对有朝请贡纳关系的周边少数民族国家的称呼。《汉书·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