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领军府

领军府

官署名。即领军将军(中领军)的官府。东汉末、三国魏即置领军将军,统禁军,护卫皇帝宫禁。虽置僚属,但未正式建府。晋、南朝、北魏沿之。北齐时正式置府、以领军将军或中领军一员为长官,掌禁卫宫掖,主朱华阁外的禁卫官,舆驾出入时,督摄仗卫。设有长史、司马等掌府务。又领左右卫、领左右等府。北齐文宣帝天保(550—559)中置领军大将军,位在领军将军之上。北齐后主武平二年(578),罢京畿大都督府,将其职权并入领军府。隋初置左、右领军府,各掌十二军籍帐、差科、辞讼之事,不置将军,以长史、司马统府务,下设掾属及诸曹参军,又置明法,隶于法司,掌律令轻重。炀帝大业三年(607)罢。


官署名。三国魏置领军,掌禁卫军。领军资深者称领军将军,虽未正式建府,但已置僚属。晋、南朝、北魏皆沿其制。至北齐。正式名府。《隋书·百官中·领军府》:“领军府,将军一人,掌禁卫宫掖。朱华阁外,凡禁卫官,皆主之。舆驾出入,督摄仗卫……有长史、司马、功曹、五官、主簿、录事、釐其府事。”隋置左右领军府。《隋书·百官下·左右领军府》:“左右领军府,各掌十二军籍帐、差科、辞讼之事。不置将军,唯有长史、司马、掾属及录事,功、仓、户、骑、兵等曹参军,法、铠等曹行参军。”

猜你喜欢

  • 赐奏言不名,入殿不趋

    君主给予臣下的荣誉待遇。《汉书·王莽传》记汉“高帝褒赏元功,相国萧何 户既倍,又蒙殊礼,奏事不名,入殿不趋。”

  • 南京太常寺

    官署名。明永乐十八年(1420)定都北京,将太常寺官属移往北京,原在南京的太常寺官署仍存,加“南京”字,称南京太常寺。设卿一人,少卿一人,典簿一人,博士一人,协律郎二人,赞礼郎七人,司乐二人,孝陵等祠

  • 孳生监

    官署名。宋朝置为养马机构。掌繁殖良种马匹。设于大名府、洺州、卫州、相州,共七处,以府、州通判兼领。官署名。宋代太仆寺设此监,掌厩牧车舆等事,下设左右天驷监。绍圣元年,依元丰法置此监。见《宋史·职官四·

  • 礼房

    官署名。宋朝置,为六房之一。初隶于中书门下及枢密院,掌礼仪国信之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设于门下省、中书省,掌郊祀、朝拜陵庙等典礼之事。清朝亦置,为中央和地方官署中书吏的办事机构,六房

  • 管粮同知、通判

    清代专司漕粮监兑的地方佐贰官。清初漕粮监兑之事,均由各府推官任之。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裁撤各省推官,漕粮监兑之事改委同知、通判。清制共设管粮同知六人:山东武定,江南江宁、苏州、松江、凤阳,浙江湖

  • 印绶

    印和系印的丝带,官吏印章的统称。凡治事的命官皆颁有印绶,以示职权受命于天子,并代表级别和权力。历代有之,但具体制度或有不同。官印及绾印之组的合称。战国时,凡官印均称玺。至汉代,除皇帝与皇后、太子、诸王

  • 冠带闲住

    任官制度。明朝对忤旨或有过官吏的处置,仍保留官籍及原官冠带居家闲住。

  • 邮巡

    官名。唐置,掌巡察。五代前蜀杜光庭《录异记四·鬼神》:“(唐段文昌)尝佐太尉南康王韦皋为成都邮巡。”

  • 大仪

    官名。①礼部尚书别称。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五《官称别名》: “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吏部尚书为大天,礼部为大仪”。②宋朝内命妇之一,二品,位诸妃下,为诸嫔之首。

  • 记室书令史

    官名。晋朝置,为诸公府属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