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郎中令

郎中令

官名。① 秦始置,为郎中长官,掌宫廷戍卫,侍从皇帝左右,参与谋议,职甚亲重。二世时赵高曾任此职,左右朝政。西汉沿置,秩中二千石,列位九卿,凡郎官皆属之。文帝初由代邸入未央宫即位,当夜拜张武为郎中令,巡行宫禁,以备不虞。武帝太初元年 (前104) 改名“光禄勋”。② 汉朝诸侯王国属官。侍从左右,戍卫王宫,其职甚重,领诸大夫、郎官等。初秩二千石,武帝时减为千石,后更为六白石。魏、晋、南朝为王国三卿之一,地位颇重,公、侯等国亦或置,其品秩随国主地位高低不等。北朝诸王、公、侯、伯、子、男国皆置,品秩颇低,非南朝可比。


官名,秦和汉初置,掌宫殿掖门户,有丞。属官有大夫、郎、谒者、期门、羽林。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东汉仍称光禄勋,俸中二千石,掌宿卫宫殿门户,掌谒署郎持戟值班,宿卫门户,考其德行而升降。郊祭之事,掌三献。东汉王国置郎中令,俸千石,掌王大夫、郎中宿卫,官如光禄勋。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汉书·吴王濞传》:“济北王城坏未完,其郎中令劫守王,不得发兵。”其后,魏晋南朝为王国三卿之一,品秩随国主地位高低而高低。北朝王公侯伯子男等诸国皆置,品秩低于南朝。

猜你喜欢

  • 函工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冬官府司金中大夫函工上士属官,正一命。

  • 官制用语。指按照一定礼仪和手续授与官职或名义。任命官员。战国时期,国君任命官员称为拜。汉代称正式任命官员为拜或除。“拜”含有尊重之意,一般属于初任。《史记·淮阴侯列传》说:“至拜大将,乃信也,一军皆惊

  • 澹览

    官名。南诏国官,下府副将。

  • 辅相

    官名。 西晋时鲜卑拓跋猗㐌置。《魏书·卫操传》:“桓帝嘉之,以为辅相,任以国事。”后置左、右辅相。指宰相。《魏书·卫操传》:“桓帝嘉之,以为辅相,任以国事。”

  • 尚书下省

    魏晋南北朝诸曹尚书办公之署。以在宫禁中,故名。亦称“尚书下舍”。为当时处理日常政务的主要场所,故亦常令辅政大臣入直。《南齐书·王俭传》: “先是,诏 (尚书令) 俭三日一还朝,尚书令史出外咨事,上以往

  • 翼殿六部尚书

    官名。太平天国置翼殿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属翼王府,每部六人,以数字编衔,自吏部一尚书至工部六尚书,共三十六人,其官阶为职同指挥。参见“六部尚书”。

  • 书画局

    官署名。金朝置,属秘书监。掌御用书画纸札。设直长一员、都监一至二员领局事,秩正八品、正九品。官署名。金置,属秘书监,掌御用书画纸札。设直长一人,正八品;都监二人或一人,正九品。

  • 颜料局

    官署名。明朝工部虞衡司所属机构。初设大使一人,正九品,后革。掌淘洗青绿,如烧造银硃所用之水银,烧造黄丹所用之黑丹等,皆按月支料烧炼完备,逐月进赴甲字库收贮。官署名。明置,属工部。掌造作颜料。设大使一人

  • 侯典舆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为侯的属官,员额一人,官阶为职同军帅。参见“典舆”。

  • 差使剩员所

    官署名。北宋神宗熙宁(1068—1077)中置,掌拘辖诸军剩员,以供宣借役使。初以提点仓草场官勾当,后命步军司兼领。哲宗元符元年(1098),置为步军司差使剩员所,以文臣升朝官二人管勾,隶兵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