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译经润文使

译经润文使

官名。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 (982)译经院建成,中设润文堂,以大臣为译经润文官,润色所译经文。真宗天禧五年 (1021),以宰相为译经润文使。仁宗天圣三年 (1025),又以宰相充任。后皆由宰相兼领,但在麻制中不入衔。庆历三年 (1043),始令于麻制中入衔。神宗元丰五年 (1082) 罢。


官名。宋太平兴国中,置译经院于太平兴国寺,聘请梵学僧人翻译新经,以大臣为译经润文官,对所译经文进行润色。天禧中开始以宰相丁谓为译制润文使,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又以宰相王钦若为之。此后例以宰相领此使,惟任命宰相的制书中不列此种兼衔,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后始列此衔。

猜你喜欢

  • 提举帐司

    即“提举帐勾磨勘司”。

  • 驾部司

    官署名。隋始置,为兵部四司之一。司的长官,隋初称为侍郎,以员外郎为佐官。炀帝时改为郎与承务郎各一人。唐沿置,以郎中、员外郎为正副主官。驾部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掌舆辇、驿传、马牛、

  • 缮工少监

    官名。即将作少监,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将作少匠置,咸亨元年(670)复名将作少匠。官名。见“缮工监”。

  • 大三司使

    唐德宗以后,有大狱,即以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大理卿合议审理,称大三司使。

  • 郭什哈辖

    满语官名。武职。汉译为“御前侍卫”。

  • 田帛禄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土地、实物为主的俸禄制度。三国魏的官秩多沿汉之旧,官俸似亦同汉,但因当时承汉末大乱之后,财政困难,实际上尚不能如汉制支付。晋代实行占田制,品官有职田以充俸禄。此外并给谷、绢、绵、菜田、

  • 春宫正兼夏官正

    伎术官名。元置,属太史院,秩正五品,员额一人。

  • 缮写人

    吏名。清置于八旗都统衙门抄写章奏文移。

  • 银字圆牌

    见“牌符”。

  • 左单于

    东汉末乌丸首领。袁绍因乌丸助其击公孙瓒,遣使拜乌丸三王皆为单于,《三国志·乌丸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载其版文:“乌桓单于都护部众,左、右单于受其节度,他如故事。”东汉末年乌丸左部首领。《三国志·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