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襄校委员

襄校委员

官名。北洋政府于司法官甄录试及初试典试委员会、司法官再试典试委员会、县司法公署审判官考试典试委员会中设置,掌襄理试务。

猜你喜欢

  • 都管

    官名。清初内务府御用、御马、尚方、尚膳诸监之主官。掌理诸监所属事务。其下设左、右副管各一人佐之。后改设郎中、员外郎等官,遂省。

  • 青羌

    三国蜀地方兵之一。以羌族的一支——青羌组成。

  • 领民别将

    官名。北魏置。《北齐书·步大汗萨传》:“父居,龙骧将军、领民别将。”参见“别将”。

  • 禁游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秋官府布宪中大夫属官,正二命。下设禁游下士以佐其职。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 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科

    科举制科之一。隋代设置,属于吏治类科目。大业五年(公元609年)诏举。参见“制科”。

  • 立法院法制委员会

    国民党政府立法院所设各委员会之一。设委员长一人,委员若干人,掌审议法制方面的法律案。

  • 殿内将军

    官名。即殿中将军,隋朝因避讳改。左、右卫各置十五员,正八品上,参列军府,出使劳问,文帝开皇六年(586)罢。

  • 龙厩署

    官署名。隋朝隶太仆寺,置令二员、丞二员。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名典厩署。

  • 奉觯

    官名。觯为古代酒器。隋唐于光禄寺良酝署置奉觯,隋制一百人,唐制一百二十人,掌宴会或祭祀时所用的酒器。

  • 三公

    周朝为最高辅政大臣的合称。一说指太师、太傅、太保。《尚书·周官》: “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一说指司徒、司马、司空。《尚书大传》: “天子三公,一曰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