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节镇

节镇

指置节度使之州、道。唐初,仅置于边地,玄宗开元(713—741)中凡八节度使:碛西、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幽州、剑南、岭南; 其后更增加兼改名号,大者连州数十,小者犹兼三四,父死子继,世称藩镇。五代犹甚。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罢其领支郡,唯领本州府,遂地方行政机构,多称某某军,唯孟州称河阳三城、襄阳府称山南东道、太原府称河东、凤翔称凤翔、扬州称淮南、江陵府称荆南、成都府称剑南西川、潼川府称剑南东川、兴元府称山南西道; 南宋诸州升改节镇凡十有二,诸将勋名有兼两镇、三镇者。辽朝如唐制,置节度使,另有军名,称某州某军节度使,又有某州某军节度副使、同知节度使事、行军司马、军事判官、掌书记、衙官等。金朝大州置,另有军名; 蒲与、恤品、曷苏馆、胡里改等路置,无军名; 领以节度使一员,并有同知节度使、副使、节度判官、观察判官等各一员。


指节度使。《宋史·王彦超传》:“翌日,皆罢行德等节镇。”明世宗嘉靖年间设巡抚总督为地方长官,亦称节镇。明代张居正《张文忠集·书牍四·答总宪季石塘》:“公正直清亮,人伦冠冕,淹处节镇,未允物情,旦夕当别有处分。”

猜你喜欢

  • 修闾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修闾氏置,北周沿置。秋官府布宪中大夫属官,正二命。下设修闾下士以佐其职。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参见“修闾氏”。

  • 臬台

    明清按察使之别称。明清两朝按察使的别称。参看“按察使”条。

  • 郡将

    郡守别称。汉朝因郡守 (太守) 兼领武事,故名。魏晋南朝沿称。宋朝以朝臣出知列郡,其结衔称知某州军事,郡邑武官,皆其所属,故亦有此称。1、郡守(太守)的别称。汉朝郡守兼掌武事,领郡兵,故称郡将。《后汉

  • 司矟中士、下士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有司兵中士四人,掌管兵械。北周依《周礼》置司矟中士,正二命;司矟下士,正一命。属夏官府武藏中大夫。

  • 秘监

    秘书监简称。

  • 缝工中士

    官名。西魏、北周天官府太府中大夫缝工上士佐官,正二命。

  • 正卒

    秦汉士兵名。秦制男子自十七岁开始,每年在本郡县内服徭役一月,称为更卒,主要是修筑城垣、道路、宫苑以及为军队运输军需物资等。一般至二十岁时转服兵役,为期二年,第一年在本郡服役,基本上集中于本郡治所进行训

  • 红单

    文书名。清朝官兵向兵部领取马匹之凭证。清制,扈从皇帝出巡之官兵例由兵部发给马匹,应领者首先赴兵部预领此单,然后持单至放马处领取。

  • 织室令

    官名。秦置,入汉因之,职掌郊庙衣服织作。《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成帝河平元年(前28)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东汉省,置丞。官名,汉置,属少府,为织室长官,有丞,掌皇室所用丝帛

  • 典牧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 仿《周礼》牧人置,北周沿置。地官府载师中大夫属官,掌国家的牧业生产,下设典牧下士以佐其职。正二命。隋文帝开皇元年 (581) 罢。参见“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