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略
官名。① “经略使”简称。②明置,为朝中派出总制一方军务的重臣,称经略某地或某军务,后渐成官名。始于永乐十年 (1413) 侍讲杨荣经略甘肃。多以尚书、侍郎、都御史等官出任,权力极大。清初曾沿置,中叶后废罢。
官名。唐太宗贞观二年在边州置经略使,其后多以节度使兼领,有副使。宋沿唐制,但不常设;宋仁宗宝元以后,凡沿边镇将皆兼经略,或称经略安抚使,掌一路兵民之事。明朝用兵时则置,位在总督之上;无兵事则免。清初曾设此职,后废。见《文献通考·职官十六》、《续通志·明官制上·经略使》。
官名。① “经略使”简称。②明置,为朝中派出总制一方军务的重臣,称经略某地或某军务,后渐成官名。始于永乐十年 (1413) 侍讲杨荣经略甘肃。多以尚书、侍郎、都御史等官出任,权力极大。清初曾沿置,中叶后废罢。
官名。唐太宗贞观二年在边州置经略使,其后多以节度使兼领,有副使。宋沿唐制,但不常设;宋仁宗宝元以后,凡沿边镇将皆兼经略,或称经略安抚使,掌一路兵民之事。明朝用兵时则置,位在总督之上;无兵事则免。清初曾设此职,后废。见《文献通考·职官十六》、《续通志·明官制上·经略使》。
清代科举之制,凡生员参加科试、录科未取,或未参加科试录科者,在乡试前再行补考一次,称为录遗,意为录取遗才,及格才可以参加乡试。清代录遗考试一切从宽,几乎没有不准考试的。
官名。宋朝发兵征讨时或置,为临时军事统帅。
郡分职吏名。南齐置,掌郡所属马队。《南齐书·张敬儿传》,记敬儿系南阳人,“为郡马队副,转队主,稍官宁蛮府行参军。”
官名。西魏、北周冬官府司木中大夫弓工中士佐官,正一命。
官名。①北魏道武帝天赐三年(406)曾置,职掌不详。隋炀帝大业(605—618)间又置,属谒者台,员二十,从五品,掌出使。清朝为王公府属武职官员。顺治八年(1651)置,以世职领之。雍正四年(1726
武官名的合称,隋置,即武骑尉、屯骑尉、骁骑尉、游骑尉、飞骑尉、旅骑尉、云骑尉、羽骑尉、建节尉、奋武尉、宣忠尉、绥德尉、怀仁尉、守义尉、奉诚尉、立信尉。参看《通典·职官·武散官》。
明制内阁大学士及吏部尚书等高级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者,称为奉特旨。
高等学校职名。国民党政府时期规定,独立学院各科设科主任一人,综理各科教务,由院长聘任。如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即分设文科、理科主任各一人,分别综理文科、理科教务。其下再分若干学系。
满语官名。武职。汉译为 “护军统领”。
官名。即殿中丞,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殿中丞。金朝置为内侍阶官。金为二十五阶中的第五阶,秩正五品中。元朝沿之,升为十四阶中的第三阶,正三品。官名。金代为正五品中内侍官,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