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租庸使

租庸使

使职名。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始置,以宇元融勾当租庸地税使,天宝二年(743)以陕郡太守韦坚兼知勾当租庸使, 天宝六载(747)杨慎加诸郡租庸使,代宗广德元年(763)考功郎中裴谞出为河东道租庸盐铁使,皆朝廷临时派往各地催办租庸赋税的使臣。永泰元年(765)停。代宗大历五年(770),以刘晏与户部侍郎分领关内、河东、山南、剑南租庸青苗使,征办租庸、青苗税。僖宗又置租庸使,以征敛军用资粮。五代则为中央财政长官,可不通过节度使直接发符征调州县赋税,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废。


官名。唐置,《旧唐书·食货志上》:“掌财赋者,世有人焉。开元已后,权移他官,由是有转运使、租庸使……租庸青苗使。”租庸使,掌租庸钱谷布帛事。唐制,丁男、中男授田一顷,每年交粟二石,叫做租。凡丁,每年无偿服役二十日,若不服役,每日交绢三尺,叫做庸。后德宗实行两税法,即废此官。其后,五代时后梁、后唐也置此官,掌中央财政。见《旧唐书·食货志》、《新唐书·食货志一》、《新五代史·张延郎传》。

猜你喜欢

  • 六百令

    战国秦官年俸六百石粮谷的官长。《商君书·境内》:“六百之令,短兵六十人。”

  • 河北东西大名等路提刑司

    官署名。金朝地方九提刑司之一。掌纠察黜陟、劝农采访、管领屯田及镇防诸军。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六月,置于河北河间府。设使、副使领司事,秩正三品、正四品。下设判官、知事等官。

  • 大府

    ① 官署名。(1) 春秋战国楚置。负责收藏珍宝货贿,征收工商赋税,督造王室器皿等事。(2) 汉朝指丞相、御史府。《汉书·杜周传》:“郡吏大府举之廷尉,一岁至千余章。”颜师古注:“大府,丞相、御史之职也

  • 大理院看守所协理

    官名。清末大理院属官。光绪三十四年(1908)置。一人,正六品,奏补。职佐所长分理所务。

  • 文昌省

    参见“文昌台”。

  • 辞曹史

    官名,汉置,为郡国属吏、辞曹副长官,佐辞曹掾掌辞讼事。参看“辞曹”条。

  • 咸安宫官学

    官学名。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设于西华门内咸安宫,属内务府。专门培养上三旗及满洲八旗官学生。设管理事务大臣、协理事务大臣各一人,总裁满二人、汉四人,总管七人(由内务府司员兼任),满汉文及翻译教习

  • 中使女生

    官名。北魏置,为后宫女职。孝文帝改定内官,视四品。

  • 都水清吏司员外郎

    官名。简称都水司员外郎。明清工部都水清吏司之副长官。佐郎中掌司事。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设,一人。南京工部都水清吏司亦设一人,皆为从五品。清顺治元年(1644)沿设,汉员外郎二人。满洲司属初不分曹

  • 太子内直备身统军

    参见“太子内直备身五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