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祠部司

祠部司

官署名。隋始置,为礼部四司之一。司的长官,隋初称为侍郎,以员外郎为佐官。炀帝时改为郎与承务郎各一人。唐沿置,以郎中、员外郎为正副主官。祠部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筮、医药、僧尼之政令。所属有主事二人,令史六人,书令史十三人,掌固四人。宋初祠部司置判司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任,凡祠祀享祭之事隶属于太常礼院,而天文漏刻之事又归于司天监,本司只掌祠祭、国忌、休假日期,各州僧尼、道士、女冠、童行名籍,颁发剃度受戒文牒。元丰改制,始以郎中、员外郎管理本司事务,掌管官员申请坟寺,僧道帐籍、度牒 、赐紫衣师号、主持教门,祠祭奏告、奉安、祈祷,神庙加封赐额,兼领医官磨勘、医生试补等事。司内分五案,所属有主事一人,令史二人,手分九人,贴司七人;度牒库隶属于本司。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并兼领膳部司。金元六部不分司,不设祠部。明清改称祠祭清吏司,而以祠部为礼部司官的一般称呼。参见“祠祭清吏司”。

猜你喜欢

  • 羽骑将军

    官名。南朝梁置,陈沿之。武帝天监七年 (508) 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一班,大通三年(529) 定制后班阶稍降,为武职三十四班中的十二班。陈改定为拟七品,比秩六百石。武官名。南朝梁置,为加官、散官性

  • 昏钞库

    官署名。元朝置。掌回收、销毁废旧钞币。置于世祖至元元年(1264),秩正九品。二十四年,改名烧钞库。

  • 殿中冗从虎贲

    官名。东晋置,负责宫殿内侍卫,位在殿中虎贲上。可享有注家籍的衣食客一人。唐朝人修史时,因避讳改称殿中冗从武贲。

  • 右内史

    官名。秦汉皆置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置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内史曰京兆尹,掌治京师。属官有长安市、厨两令丞和都水、铁官两长丞。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内史》。

  • ■工中士、下士

    官名。毳毛指羊的细毛。《周礼》天官有掌皮下士四人,其职务为秋天收取皮,冬天收取革,春天制成后选择其中质量最优良的进献给王。按照式法将皮革发给百工,供应兽的细毛作毡,准备邦中有祭祀、会同等事时用。北周分

  • 宜都章京

    即“伊都章京”。

  • 大都皮货所

    官署名。设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用从九品印,隶中书省工部。置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

  • 阿监

    官名。唐朝宫官,视七品,隶宫正。

  • 太子司经局

    参见“司经局”。

  • 殿头

    官名。北宋内侍省置,为宦官阶官,叙迁转内西头供奉官。神宗时定为正九品,哲宗时改从九品。徽宗政和二年(112),改为右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