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清理财政处

清理财政处

官署名。清末度支部所属机构。宣统元年(1909)设。掌清理全国财政,调查各省收支,综核出入款项汇录京外各处预决算报告册等。置提调、帮提调各二人,总办一人,帮办一人。


清末度支部的内部机构。清政府认为清理财政是预备立宪的第一要政,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经度支部、会议政务处、宪政编查馆反复议核,于同年十二月奏定清理财政章程。按章程规定,于度支部设立清理财政处,各省设立清理财政局,专办清理财政事务。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二月,度支部复奏定清理财政处章程二十七条。清理财政处的主要职掌为:核办全国预、决算案,并对度支部各司有查核之责。设提调、帮提调为正副长官:下设总办、帮办分管清理财政事务;咨议官无固定员额。处内分设十二科:总务科,掌稽核各项清理财政章程,颁发调查条款,汇录各项说明书及汇编各处预算、决算报告册;收掌科,掌收发文移,呈递折件,管理案卷,编辑目录并处理一切杂项事务;京畿、辽沈、江赣、青豫、湘鄂、闽浙、粤桂、秦晋、甘新、梁益等十科,分别核办各省、地区的报告。各科设总核、坐办、行走、书记员等官。

猜你喜欢

  • 下牧监

    官名。唐置,掌群牧孳课之事,属太仆寺。唐制,凡养马一千匹以上不足三千匹者为下监,置监一人,副监一人,丞一人;所属有主簿一人。

  • 提刑按察使司

    见“按察司”。官署名。明置,其官有使、副使、佥事等。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纠官邪,戢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澄清吏治。副使、佥事掌分道巡察。其兵备、提学、抚民、巡海、清军、驿传、水利、屯田、

  • 别局

    官署名。北齐太府寺左、中、右尚方署下皆置,设丞。亦为诸署别领之局的泛称。

  • 纳言

    官名。①亦作“内言”。相传舜时有此官,职掌承上启下,传宣上命,受纳奏言。《尚书·舜典》:“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孔安国传:“纳言,喉舌之官也。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信也。”战国亦置

  • 宁南将军

    官名。①十六国后赵置,前燕及北魏沿置。为领兵武职。② 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508)置,四宁将军之一,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二十二班,相当于镇南将军。

  • 故纸仓

    见“文书库”。

  • 西制敕房

    官署名。明宣德初年,选书法优良之中书舍人于内阁西小房办公,专掌书办制敕、诏书、诰命、册表、题奏、揭帖等一应机密文书及各王府敕符底簿之事,故称其办公处曰西制敕房,中书舍人曰制敕房中书舍人,简称制敕房舍人

  • 右署郎中

    官名。见“右中郎将”。

  • 济州路转运司

    地方官署名。金朝置。掌本路税赋钱谷、仓库出纳、权衡度量之制。设于济州路。原称上京路都转运司,海陵王天德四年 (1151) 改名。设转运使领司故,秩正三品。下设同知转运使、副转运使等官。世宗大定二十九年

  • 进等

    官员奖励方式之一。见“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