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校书郎

校书郎

官名。东汉置,即以郎官典校皇家秘籍图书。《后汉书·杨终传》: “征诣兰台,拜校书郎。”三国魏隶秘书,八品。十六国北凉及北魏、北齐沿置。北魏属秘书省,亦称“秘书校书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六品上,二十三年改九品上。北齐秘书省置十二人,著作省置二人,起居省置二人,皆九品上。多以饱学之士为之,掌整理、考校典籍,兼参预修史及修正历法之事。隋、唐秘书省及著作局皆置,掌校雠典籍,为文士起家之良选。隋初秘书省置十二人,炀帝大业三年(607)减为十人; 著作曹置二人,炀帝大业三年增至四十人,皆正九品上。唐朝秘书省置十人,著作局置二人,皆正九品上。德宗贞元八年(792)分二员隶集贤书院。弘文馆、崇文馆亦各置二人,从九品上、下不等。宋初为文臣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复于秘书省置为职事官,员四人,从八品,掌编辑校定经籍图书,皆先试于学士院,合格者乃授。南宋时,减二人。辽朝为南面官,隶秘书监著作局。金沿置,为从七品,掌校勘秘书监书籍。元置二人,正八品,隶秘书监。


官名,掌校对书籍。前汉兰台,后汉东观,都是藏书的地方,有校书的任务,如以郎官担任,则称校书郎;如以郎中担任,则称校书郎中(参看《通典·职官八》、《续通典·职官八·秘书监》、《太平御览·职官》)。《后汉书·马融列传》:“(永初)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后汉书·窦融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臧室,道家蓬来山,康遂荐章入东观为校书郎。”《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东平宪王苍》:“帝以所作《光武本纪》示苍,苍因上《光武受命中兴颂》。帝甚善之,以其文典雅,特令校书郎贾逵为训诂。”三国魏称秘书校书郎,八品。十六国北凉、北魏北齐沿置。隋唐秘书省及著作局皆置。宋初为文臣寄禄官,后复为职事官。辽代为南面官,属秘书监著作局,金沿置,从七品。元代为正八品,属秘书监。

猜你喜欢

  • 明节将军

    官名。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一班,拟电威将军等号,大通三年(529)定制后,改拟武猛将军等号。

  • 八关都尉官

    八关都尉官,各自领兵掌守其关。《后汉书·孝灵帝纪》:“置八关都尉官”。注:“八关谓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关)也。”

  • 四渎庙令

    官名。《尔雅·释水》说:“江、河、淮、济为四渎,发源注海者也。”唐制于四渎各置庙令,秩正九品上,下设祝史、斋郎。宋沿置四渎庙令,所掌与“五岳庙令”同,参见该条。

  • 刑部司

    官署名。隋始置,为刑部的头司。司的长官隋初称为侍郎,以员外郎为佐官。炀帝时改为郎与承务郎。唐沿置,以郎中、员外郎为正副主官。刑部郎中二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其职任为辅佐尚书、侍郎掌律法及

  • 内衣库使

    官名。宋初置,为诸司使之一。后改衣库使。

  • 左二护军府

    官署名。唐初秦王、齐王府所置六护军府之一,掌侍卫陪从。置护军一员、副护军二员,长史、录事及仓、兵、铠曹参军各一员,统军二员、别将四员,分掌领亲、勋卫及外军。

  • 内城巡警总厅守卫所

    清末内城巡警总厅内部机构。掌守卫站岗、接受诉讼呈状等事。设巡官一人,巡长一人,巡警十六人。所属各分厅亦设守卫所,职掌略同。

  • 九官

    九卿的别称。《资治通鉴·魏高贵乡公甘露元年(256)》:“(孙)峻从弟宪尝与诛诸葛恪,峻厚遇之,官至右将军、无难督,平九官事。”胡三省注:“九官,即九卿也。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吴主还建业,留尚书

  • 全国经界局督办

    官名。北洋政府置,为全国经界局的长官,见“全国经界局”。

  • 食官署器局丞

    官名。北齐置,见“食官署令丞”。